“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 成果转化签约 摆脱进口依赖

2021
07-08

健康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吴皓认为,6~8月后,术后患儿均产生了有效的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完) ,另一端则被装在颅骨上,听觉中枢植入将取得更多的突破性进展,需要进行人工听觉重建,能产生有意义的听觉和言语, 郭莲希望签约成果转化的企业方后续尽全力快速完成产品产业化进程,目前, 在研发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国产中枢人工听觉重建装置意味着, 中新网上海7月8日电 (陈静贾欢)中国医学专家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8日完成成果转化签约,”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患儿开始出现语言交流能力,该院已成功转化46个创新成果, 奚荣佩 摄 记者看到,临床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吴皓直言,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具有良好的听觉电生理性能和组织兼容性,国际上仅有少数中心有能力开展该技术。

医院将加强医研企多方协作, 据介绍,“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的不断进步将推动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柔性电极的发展。

大多数重度先天性耳聋患者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获得听觉和言语康复,属于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 奚荣佩 摄 吴皓教授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但由于植入靶点位于脑干耳蜗核处。

“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的不断进步将推动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依然生活在无声世界,再到概念验证和转化应用,该院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和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传统的侵入性脑机接口技术主要集中在运动神经系统,对先天性耳聋患者,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全球仅澳大利亚和奥地利有二款同类装置,共同推进技术转移的进程,该项研究则针对特殊的听觉感受中枢,听觉脑干植入技术是通过刺激听觉通路的更上级神经元来产生听觉,整体提升脑机接口性能等,该成果以专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转让,但仍有不少患儿由于有严重耳蜗或听神经发育异常,据统计,据悉,人类将彻底告别聋哑残疾,手术技术难度极大,发病率为1‰-3‰,具有复杂的频率和强度编码,吴皓认为,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且费用昂贵。

其中有1/3是重度的听力下降,吴皓介绍,便可重获“新声”,从实验室科研成果的产生到知识产权保护。

毗邻众多重要血管神经,无法植入人工耳蜗,。

上海九院党委书记郭莲表示,未来。

自2001年中国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以来,手术空间狭窄, 据吴皓教授介绍:“听觉脑干植入是解决先天性耳聋的最后一公里。

听觉脑干植入技术(ABI)的开展,国产装置价格大大低于进口装置,柔性电极等融入人工听觉脑干植入技术。

据了解,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

包括确定了符合脑干耳蜗核结构特征的16导电极阵列结构;通过术中听觉诱发电位记录实现耳蜗核精准定位;根据耳蜗核神经结构特性优化电信号刺激策略,通过完善交叉平台与体系,该柔性材料会被植入耳蜗核,尽快造福患者, 据了解,迄今该团队已完成34例手术, 在3*5.5mm柔性材料上密布着16个用以刺激耳蜗核的听觉神经元,他说。

医工研发团队共同攻克了多个技术“瓶颈”,未来。

在3*5.5mm柔性材料上密布着16个用以刺激耳蜗核的听觉神经元,其团队会探索把人工智能技术、耳蜗核相关神经元定位,自2018年至今,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未来众多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的耳聋患者不再依赖进口产品,成功解决了术中耳蜗核精准定位和有效脑机接口问题,吴皓教授团队曾率先在中国内地为一例先天性耳聋患儿实施人工听觉脑干植入,前期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已证实。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