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老年痴呆,他70岁拿起相机专拍苏州

2021
07-28

疾病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女孩在苏州工厂工作三班倒。虽说辛苦,但工作流程简单、环境好,不想从事其他工作。2011年10月摄于齐门大街。©卢承德

「轮到你了按」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由丽水摄影博物馆在2013年发起,是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旨在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进行公推和综合审议,最后评出本年度上榜作品。日前, 第六届排行榜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已圆满完成。轮到你了将对这些上榜摄影师进行一一专访,这是轮到你了介绍的第9篇上榜作品:摄影师卢承德的入选作品《世俗生活在南方》。

《世俗生活在南方》

摄影并文 / 卢承德

老铺子古董店里写字的老板与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摊贩与行人,构成了一幅老宅与老街的风景画。2008年3月摄于山塘街

我70岁那年,儿子为了预防我患老年痴呆症,送了我一台照相机,从此开启了我学习摄影之路。

学习摄影十多年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摄影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防病健身,它让我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了解到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生活,感受到孩子们和老伴对我的爱,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独有的富足。发现摄影已成为我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年我坚持拍摄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特别是与我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试图为他们的生活留点影像资料,或许能给他们的后人留点回忆和启示。

阿婆看着眼前这位穿戴入时的年轻女子,或许想起自己也曾经年轻貌美过。2008年5月摄于宝林寺前

小巷里的居民傍晚喜欢出来乘风凉,站在门口看看报纸,“看看野眼” 。2008年7月摄于五爱巷

阿婆眼睛高度近视,但每天坚持读报纸。我说:你这样看报纸很吃力呀!她说:习惯了。2009年9月摄于侍其巷

在城市快速的、现代化的进程的浪潮中,城市的高楼比比皆是,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让我们只看到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潮;但如果我们放慢脚步、仔细、深入地去看,在苏州老城区里,却还能看到住居着一些保留了不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的老苏州人的慢生活。他们留念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面对外界的变化有着惋惜和无奈。

阿姨沉醉于单人独舞,回往过去的年华。2012年11月摄于大公园

老阿姨全身心投入广场舞,后面的老人也在认真学着跳。2012年4月摄于大公园

我尝试用影像把老城厢里苏州人的世俗生活的样式和他们的内心活动的心绪表达出来。我记录了他们既闲适自得有时又有点憋屈的瞬间,或许这样能表达他们对住在老房子里的真实感受,一定程度上映照了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本质。这是我十多年来坚持选择拍摄《世俗生活在南方》这个主题的主要缘由。

居民晒的衣裳影子。2016年12月摄于平江路

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喜欢苏州这个地方。经营夜市小食摊,打算长期定居在苏州。2010年9月摄于富郎中巷

老哥俩在丁香巷口足膝谈心。2016年12月摄于平江路

我非常喜欢拍周边熟悉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照。,因为他们看到我与他们一样,拍摄他们时大多数人不受拘束,有的还感到很亲切感。我觉得就像是在拍自已、拍我的亲人、朋友和邻居;他们的生活就如同我自己的生活一般。虽然他们生活中的情趣和爱好,我不能一一去实现,但对他们积极乐观向上、闲适通达的生活态度,我充满着敬意!

阿婆对我说:她出生在这幢老宅里,平平淡淡走过了自已的人生,就像这杯白开水。2008年7月摄于西中市

老人年轻时支援国家三线工程,远离苏州,夫妻聚少离多。退休后回到苏州,妻子已经去世了。我见到他的时候总在独自饮酒,卧室里挂满了妻子年轻时的照片。2011年11月摄于新桥巷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