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西路629号,原是国民党官员王耀武的宅邸。而今这处花园洋房式的建筑群,早已经褪去了历史的风尘,成为一座儿童乐园。这里是上海市市立幼儿园,也是园长赖丽芳称之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顺乎天性,导之有方”———从事幼儿教育30年来,赖丽芳致力方向不外乎这八个字。这既是她和团队的教育理念,也是这片“桃源”里的生活方式。
喜欢孩子是选择幼教唯一的理由
1985年赖丽芳20岁,那年她报考了幼儿师范,从此她的生活与孩子“绑定”在一起。
以当时来看,赖丽芳在30年做出的那个选择可能是草率的:“我自己从小是没上过幼儿园的,对幼教只有粗略的概念,不知道具体工作是怎么样的,唯一的理由就是觉得自己喜欢孩子,可以试试这个工作。”
念了四年幼儿师范,赖丽芳学到不少幼教理论,期间也不断地去各个幼儿园实习。这个过程中,赖丽芳才发现幼师是一项劳累、繁杂的工作,并不像以前想象中那样跟孩子们玩就可以了。然而,从中体会到的快乐,还是让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不断地坚定。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带班一带就是半天,当时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从早上孩子们来园后一直到中午吃饭,这段时间我都是完完全全沉浸在跟孩子相处的快乐里,脑子里好像不会出现任何无关的杂事。尽管往往到中午时喉咙都是哑的,但只要经过一个下午的备课、休息,第二天一早我就又精神饱满地回到这种投入的状态。”现在,赖丽芳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幼师变成了园长,但那份快乐和投入却始终没变过:“孩子永远是最天真无邪的,有他们在的地方就像是世外桃源。”一声“园长妈妈”意味着更多责任冬日里一个晴暖的早上,因为一项合作活动,市立幼儿园的一些孩子在园里的草坪上欢迎来看望他们的客人。期间,一位来访者在发言里提到“欢迎赖园长”,这让孩子们中间出现一阵低语:“赖园长是谁呀?”等赖丽芳应声走到话筒前去致辞,一个留着西瓜头的“小迷糊”才明白过来:“原来就是园长妈妈啊。”
“园长妈妈”是孩子们为赖丽芳取的“名字”,曾经孩子们还为她取过别的“名字”,比如“黑猫警长”。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园长妈妈四个字:“园长两个字代表了我在幼儿园的身份,意味着比一般老师更多的责任;妈妈两个字是孩子们对我情感上的认可,也体现出我们为孩子们构筑的这样一个环境:保育亲似家庭,教育胜似家庭。这个称呼提醒着我要在这个大家庭里发挥作用,带着所有的孩子们和职工一起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市立幼儿园的前身是华东保育院,这份红色的烙印,也让赖丽芳对自己的事业多了一份使命感:让特殊年代中的爱与责任在市立幼儿园延续下去。她曾和团队一起查阅华东保育院的历史资料,发现60多年前华东保育院的教育方针和方式对现在的幼教事业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赖丽芳告诉记者,华东保育院的教育方针里包括培养孩子的集体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文化,锻炼体格,培养服务精神,这些内容。而在教育方式上,除了知识的学习外,保教人员还经常带孩子们到户外田野去活动,使他们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锻炼、成长。并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理论。
也正是藉由这些宝贵经验的传承和在从事幼儿教育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赖丽芳和她的团队发展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方法。“80年代中期刚参加工作时,整个社会对幼儿教育还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到80年代末,幼儿教育更加开放,从灌输式的知识学习为主转变为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又从促进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到现在促进每个孩子适性发展。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改变,我理想中的幼儿教育是要符合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德行,回归孩子的天性。”
因“质”施教,每个“熊孩子”都是好宝宝
“气质”是赖丽芳常常会提到的词,当她第一次把给关于幼儿气质的理论讲给家长们听时,许多家长不甚理解:“气质?这么小的孩子那有什么气质?”
事实上,赖丽芳所说的“气质”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人的风范气度,而是在心理学意义上的“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从2001年起,市立幼儿园和华东师大心理学系联手开展专题科研,孩子在入园之初,都会接受一次“气质评估测试”,教师再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气质教学”在市立幼儿园推行十多年来,赖丽芳和园里的来师门遇到过众多形形色色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