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粒精播核心技术创造花生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用玉米-花生间套作种植模式助粮油均衡增产……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万书波带领科研团队活跃田间30余年,屡破技术难关,让花生连续刷新单产纪录,摘掉“低产”帽。
万书波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花生高产优质栽培和生理生态研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在7月2日举行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万书波被授予2019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荣誉。他所带领的“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致力于花生高产优质栽培和生理生态研究,围绕花生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难点进行攻关。
“中国食用油年消费总量超3400万吨,国产仅1100万吨,自给率不足32%,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万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花生对保障中国食用油脂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生产方面,却长期存在单产低、种植面积小、油用和食用不分等问题。如何提高花生单产、改善品质,成为摆在他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心头的一道关卡。为了攻破它,他们甚至敢于打破常规。
万书波带领团队围绕花生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难点进行攻关。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根据传统习惯,一穴播种2粒花生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产稳产。但万书波思考后认为,就像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样,植物也是如此。同穴播2粒种子让它们产生竞争排斥,会影响群体质量和产量。按照这一逻辑推断,他大胆提出单粒种植花生的设想,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团队先后在山东、新疆、湖南等多地开展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的试验示范,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能减少约20%播种量,增产超8%。”万书波说,每穴由2粒变为1粒后,避免了株间竞争造成的生物逆境胁迫,提高了幼苗质量和光合能力,让单株生产力充分发挥。
据万书波介绍,由他们团队研发的单粒精播技术攻克了30多年来双粒穴播未突破的750公斤技术难关,连续3年实收亩产超750公斤,创造实收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花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前团队也利用花生地膜覆盖技术、连作缓解技术等帮助花生实现从低产到中产、从中产到高产的连续跨越。“只要打破关键技术瓶颈,花生也能成为高产作物。”
相比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花生还一直处于“小作物”行列,种植面积小。针对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万书波从2010年开始,带领团队研究玉米-花生间套作种植模式。从在高肥力地块,玉米和花生适合按照3:6比例播种,到中肥力地块适宜以3:4模式间作,科研团队奔赴各地大面积试验,反复摸索,总结规律,为稳粮增油探索新路径。
在万书波看来,传统农业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才能飞速发展,而科研人员唯有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创新技术解决问题。“近期我们在继续挖掘花生高产的潜力,争取实现亩产突破800公斤的目标,同时探索花生与粮、棉、油等其他作物和果树的轮作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与欧盟等发达地区相比,中国花生产品的加工水平、综合利用率、附加值等相对较低。”万书波表示,团队下一步将筹划花生全产业链节省成本、提质增效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希望能带动山东乃至中国花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