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傅,又来麻烦你补鞋了。”在湖南长沙县金井镇金井集镇农贸市场入口处,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修理店内,挤满了等待补鞋、配钥匙的居民。
伴随着补鞋机器的咔嚓声,51岁的修补匠黄海明正佝偻着身子,娴熟地转动机器,嘴里与前来补鞋的顾客闲聊着生活趣事。这位稍比门口配钥匙机器高一点的四级伤残者,依靠修理店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生计,并赢得了全镇人的好口碑。
从小体弱多病、因摔伤导致身体残疾的黄海明,在17岁时听从父亲的建议,出门寻找工作,“我身体残疾,不能做重活,因此选择了补鞋这门精细活儿。”
家住高桥镇的黄海明,来到金井集镇,跟一位老师傅当学徒,学习补鞋、配钥匙。在好心人的资助下,黄海明拥有了一辆三脚架式自行车,每天来回一两个小时的车程,风雨兼程一晃就是好几年,后来才在金井安了家。
“现在的店面由政府免费提供,之前的补鞋机也是好心人资助,真的很感谢他们。”黄海明的修理店除特殊情况外,天天开店营业,补鞋收费不超过5元,配钥匙5元或10元。
年岁渐长,黄海明的健康状况不如从前,还患有皮肤病,需要依靠药物维持。妻子有语言障碍,而且身体一直不好,家中还有年迈的丈母娘、正在上大学的女儿需要他供养。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修补鞋的生意越来越少,生活捉襟见肘。即使这样,黄海明每天还是乐呵呵的。
“他的手艺没得说,我们都是老主顾。难能可贵的是,他家经济条件并不好,碰上一些困难的顾客,他还不收费。”刚补完鞋的居民吴阿姨告诉记者。
黄海明在他近三十年的修补工作中,一直坚持“三不要”原则:残疾人修补不要钱、生活贫困的人不要钱、小修小补不要钱。
“只要附近居民有需要,我就会经营好我的修鞋、配钥匙小店,这是一份生计,也是我的价值与责任。”黄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