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21岁女研究生支教路上遇难,曾规划捐献遗体

2020
07-04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近日,1999年5月3号出生的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莎,在广西桂林支教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父亲回忆,他从小就激励女儿,农民的孩子一定要拼搏,女儿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报家乡。在整理遗物时,他发现女儿曾为自己规划“生命线”,其中写着:64岁孤独终老,捐器官。

 

  曾规划捐献遗体

  大学时获多项荣誉

  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一年前踏上了支教路。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将她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1岁。年轻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事后,父亲李明凯整理了李莎的遗物,女儿不在身边时的经历也渐渐填满了他的回忆。

  李明凯告诉南都记者,整理女儿遗物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女儿的那份人生的规划图——“李莎的生命线”。

  “她把她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她的人生愿望就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去。”李明凯说,“64岁孤独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是她的一个人生规划。事情发生过后,我们才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真的早点知道,我会实现她这个愿望。”

  随着女儿李莎生前物品的整理,李明凯也了解了女儿的更多经历。“她在大学得到了很多荣誉,但她从来没跟我讲过。”李明凯向南都记者展示了李莎曾经的部分荣誉证书,“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黄乾亨基金奖学金”等等。

  他告诉南都记者,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以及共青团桂林市委、共青团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以及“桂林市优秀共青团员”“龙胜各族自治县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她在我心里太优秀了。”看着女儿李莎的一张张荣誉证书,李凯明说到。

  至今,他有时仍不敢相信女儿李莎已经离开了,他始终保留着女儿的微信和电话,“为了怀念女儿,好与她生前的同学老师挚友保持感情和友谊的联系。”

  主动请缨

  前往偏远的地方执教

  李莎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小镇,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但她自小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父亲的谆谆教导深深影响了她:“孩子,在学校一定要狠狠念书,牢记知识改变命运。”

  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

  李莎深刻意识到,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励、唤醒、启迪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这是动力系统。她想做的不仅是一名师者,更是一名爱心、美德、信念的播种者,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

  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有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错觉,艰辛可想而知。

  支教期间,李莎除承担两个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班上有个小彭同学对英语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一个单词、一句英文学很久了,仍支支吾吾、难以出声。李莎总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遍遍地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头给他讲解,教他每个单词怎么发音、每句话怎么连读。

  她在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个小女孩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因缺少关怀,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李莎经常关心陪伴她,和她聊天,帮她扎头发,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渐渐地,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逐渐融入集体,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

  在华南理工大学赴龙胜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中,李莎年龄虽然最小,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莎姐”。在支教团夏令营期间,她每天主动劈柴烧火,买菜做饭,为队友们奉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她还承担起志愿活动的宣传工作。

  疫情期间逆行回支教地

  利用专业优势进行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时,家人怕她有危险,一再劝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她的态度很坚决:“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

  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