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给别人提供帮助,结果自己遭受了很大压力,不再愿意去帮助别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情疲劳”。
---------------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词——“网抑云”,直指现在音乐App评论区中存在的抑郁情绪发言过多,甚至可能有人无病呻吟、故意卖惨来装文艺,或博同情。
比如,2014年才发行的歌,有人评论追忆2012年跟初恋唱这首歌,抒发对初恋的想念,结果被人拆穿;90年代问世的歌,有人评论说这是爷爷奶奶小时候最爱听的,想念逝世的爷爷奶奶,被嘲讽“那二老人生可真匆匆”……
其实,音乐App的评论区并不是第一次“火”了。3年前,网易云音乐评论就刷了一次屏,他们节选了一些引起观众共鸣的评论印满了地铁站,比如“你那么孤独,却说一个人真好”“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走心的画面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欣赏、拍照、传播。那次营销,让网易云音乐评论区与文艺画上了等号。
然而现在,这股风似乎变味了。越来越多的人表达异议:原本中性甚至欢快的音乐,评论区为何这么“丧”?有问题就去找咨询师找医生,在评论区找存在感是怎么回事?
不是这些看不惯评论的人天性冷血,也许他们也曾在深夜评论鼓励一个失意的学子,也曾评论安抚一个分手的朋友,但在一次次不见成效后,再次面对铺天盖地的抑郁评论,他们累了。
安慰得了一个,安慰不完一堆:共情疲劳
小张是一名心理学系学生,也曾是多年网易云音乐重度用户。4年前,她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非常喜欢把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她非常积极地用心理咨询书里写到的共情技巧去回复网友。
但是没多久,她就不再这么干了:“怎么评论区失意的人有这么多呀?”“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得不到回应的,这当然会磨损我的兴致:我这么干有意义吗?”“但这还是小事,有一次回复我的人才让我崩溃呢,他大半夜发了一连串私信消息过来,讲他期末没考好、喜欢的女生不喜欢他,他有多难受……一天我还能招架,后来几天还连着发,我吓得都把网易云卸载了。没过几天,我还梦见了我自己考砸了,喜欢的人不喜欢我……那几天我自己情绪也不好了。”
自己本来没有受那些伤,却做了受伤的噩梦,担惊受怕郁郁寡欢;本想给别人提供帮助,结果自己遭受了很大压力,不再愿意去帮助别人。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共情疲劳”。
小张出现的共情疲劳症状还不算严重,其实,许多医护人员、警务人员在长期帮助别人之后,都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共情疲劳,情感上压抑、沮丧、衰竭,怀疑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行为上也可能频频出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疲劳呢?
我们都知道,共情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但它同时也是我们自己有限的心理资源,一下子看到太多负面信息,扑面而来的负能量会给我们太多压力,我们是共情不过来的,就会感到耗竭、厌倦。从这个角度看,对“网抑云”的反感,其实是对“我见不得他们不开心,又做不到让他们开心”的反感。
在今年的疫情初期,许多人原本对疫情严重地区群众抱有关切和同情,但被网上各种相关消息轰炸后,反而开始对各种“求助信息”感到反感了,也是过量信息压力带来的共情疲劳在作怪。现在本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看到的信息太多了,也会让我们进入共情疲劳的状态。
另一方面,情绪会“传染”,充满抑郁情绪的评论还可能会诱发我们自己想起曾经不如意的经历,这当然会让人想逃避:本来今天是开心来听歌的,看到这些评论,就像在热闹的聚会上突然有人开始抱怨大哭,身边人大部分也是唯恐避之不及。
我有这种疲劳,如何缓解
网上对“网抑云”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创造这个词并无必要,如果看不过这种现象,那当没看见不就完了吗?
但,就是有人无法“视而不见”啊。
情绪的“传染”多少带有一些自动性。看到别人流泪,自己也觉得不舒服;看到别人书写难过的故事,自己心里也烦躁这种“情绪传染”就是情绪共情,是不自觉地发生的,我们也许可以控制自己不对评论做出回复,但产生的感觉是很难抑制住的。
既然压力和疲劳往往源于对他人无法改善的未来的担心,或对自己曾经伤心事的回忆,那么在感到共情疲劳时,回到“现实”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开始因为这些评论感到烦躁、忧愁,那不妨先把视线从评论区挪出来,去看看你身边那些现实存在的东西,体会一下你现在的感觉,比如缩在被子里皮肤的触感、拿着手机的重量感。未来是难以预测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唯有现在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