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的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甚至反复性,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因此止步,人民生命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这要求加速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将常态化防控的有益做法真正融入日常。延续战时经验,筑就公共卫生体系的“铁壁铜墙”,迅速处置、精准防控,这也是北京战疫的最大启示所在。
7月6日起,北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几日“零新增”。7日,第一批新发地市场集中隔离期满、核酸检测合格人员陆续走出隔离点,分批上了转运安置车,返回新发地市场取车取物。本轮疫情虽未结束,但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积极信号,充分证明了北京疫情的可防可控可预期,以及防控举措的科学精准、有力有效。
在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北京连续56天“零新增”后,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突袭而至,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也令生活本在重回正轨的北京市民颇受打击。新发地市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更大大提升了疫情扩散风险。但事实证明,北京打的不是无准备之仗。半年来,北京始终紧绷疫情防控之弦,“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三防”“四早”“九严格”,全套“免疫系统”始终在默默运行。也正是因为防控体系的成熟,疫情出现反复后,北京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在22小时内即锁定新发地,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全城动员、全民战疫,近一个月来,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位市民都投入到抗疫行动中。但作为一个人口2000万级、市场主体200万级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并没有采取大范围“停摆”举措,而是“施行外科手术式定点抗疫”。以街道、乡镇为管控单元,以社区(村)为基本抓手,依据“14天内有没有确诊病例”等维度划分出不同级别的风险区,并保持动态调整。一手“严”,一手“精”,锁定重点区域、有效控制疫情,同时避免“一刀切”,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不乏观察者认为,北京的精准防控探索了“一种将破坏性降至最低的方式”。
从决策层面的周密部署,到执行层面的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的组织力行动力,不是临时迸发出来的,而是基于一整套“四方责任”的传导系统。正如北斗系统55颗卫星各司其职才织成一张天网,作为城市架构基本节点的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都守土尽责,精准防控的工作安排才能毫无阻碍地传导至城市的神经末梢,快速高效地铺开一张公共卫生安全的“天网”。就拿核酸检测来说,在本轮防控中肩负着“早发现”的重任,但如何实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近10万一线工作者在全市7000多个社区开展“地毯式”摸排,短短4天排查相关人员近20万;卫生、商务、药监等部门迅速扩大检测能力、提供防控物资,将核酸检测机构从98所扩充到184所;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广大市民听从指挥,确保了整个检测的平稳有序。近些年一次次的流程变革和机制创新,孕育了一套成熟的社会响应机制,关键时刻促成精准防控落地生根。
如果说科学防控策略、快速落实机制等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基础,那么广泛的社会参与则成为前者的有益补充。此轮疫情防控,北京共有超过22.8万人次志愿者辛苦奔走,有人协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摸排情况做好服务,有人背起几十斤重的设备进行消杀,有人守着求助热线提供心理疏导……更多市民则以“主人翁”责任感,坚定支持配合防控举措。封控小区的绝大多数居民遵规守矩、足不出户;应进行核酸检测人员配合工作,还有的向医护人员鞠躬致谢;其他市民响应号召、做好个人防护……众志成城、同心同向,让这场战疫硬仗凝聚起最广泛、最坚实的合力。
多位专家提醒,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秋冬季还可能再暴发,我们要做好与之长期周旋的心理准备。以更大的视野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和病毒抗争的历史。新冠病毒不是我们的第一个敌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与病毒的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甚至反复性,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因此止步,人民生命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这要求加速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将常态化防控的有益做法真正融入日常。此番北京正是利用了常态化防控体系,极大减少了扩散风险、加速了防控进程、坚定了战疫信心。延续战时经验,筑就公共卫生体系的“铁壁铜墙”,一旦出现风险苗头,才能迅速处置、精准防控,这也是北京战疫的最大启示所在。
新冠疫情的侵扰,让这一年显得分外特殊,但经此一疫,我们也受到了特殊的教益。与新冠病毒的斗争可能还很漫长,健全防控体系,延续良好习惯,我们定能早日迎来全胜之日,也会切身受益于公共卫生安全水位线的提升。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