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江水冲击下,长江日报9路记者探访1998年9个防洪险段
守堤人:英雄城市有韧性,我们身上有血性
滠水武湖大堤孙教险段背水面已修建反滤坝,值守人员正在巡堤。
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摄
胡国红在谌家矶堤段值守,他向记者描述98年水位情况。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摄
□ 1998年
1998年7月,江岸堤角肉联厂发现暗洞溃洞处,军民抢险。
长江日报记者张宁 摄
□ 2020年
“老防汛”李国雄重回1998年曾经抢险的长江堤角沿江值守巡查。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摄
武昌月亮湾段,巡堤员24小时在此值守。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 1998年
1998年7月5日中午1时,长江与汉江交汇处龙王庙江水明显高于堤内路面。
长江日报记者田飞 摄
□ 2020年
从空中鸟瞰,龙王庙亲水平台没入水中,江边机动车道与大堤相隔的江水位齐平。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2020年上半年武汉战疫期间,各大媒体报道武汉“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时,总要提到“98抗洪”这一历史壮举。
眼下,武汉人民又面临着堪比1998年的汛情考验。22年过去了,现在的防汛与当年的抗洪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1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9路探访1998年抗洪的9个著名的险段。
城市有韧性,设施有能力。记者探访发现,武汉守堤人尽职尽责,心里有底气,身上有血性,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防汛战,确保城市无恙。
■ 汉江水口险段:
历史险段3次加固,守护堤后百姓家园
汉江在这里弯折,形成一个锐角,汉北河在此汇入,故名水口,成为汉江历史险段。1998年,洪水几近堤顶,数千人日夜值守,用人海顶住了洪峰。
当年,张翠英还是水口大队的一名出纳,她也加入到驻守水口险段的队伍中。当时的汉江干堤都是泥巴路,没有护坡,水位最高的时候,坐在堤顶上能洗脚。“一起风,就吹着江水涌向大堤,哗啦啦的,心里其实很害怕。”
22年后,再上水口险段的张翠英波澜不惊。22年间,汉江大堤堤脚加固过三次,坡身做了护坡,路面完成硬化。更让她安心的,还有随时可知晓的水位、雨情等防汛信息,而在22年前,每一天的水情数据,只有第二天一早才能知道。
水口堤防所所长魏锦介绍,1998年特大洪水后,除了对大堤进行过多次加固,修建隔渗透墙,近年来还架设了8个摄像头,连接到智慧水务系统,为防汛决策提供更精确、便利的信息。
记者在魏锦的手机上看到,打开智慧水务的APP后,可以随时看到水口险段每一处的水位水情、人员巡逻、车辆进出等全部情况。“手里有粮,心中不慌。”魏锦说,尽管汛情复杂,但今时今日的情况已经和1998年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科学防汛,做好充足准备,一定会守好水口险段。
■ 硚口24.5险段:
堤岸穿“盔甲”,无人机巡堤
7月11日下午4时,按照值班安排,硚口区水务和湖泊局河道堤防管理所所长张坚再次走上了24.5险段,进行巡堤查险工作。
24.5险段是硚口区的四大险段之一,长约700米,地处汉江易家墩河湾凹岸,该堤段因主洪冲刷左岸坡脚,造成堤外无滩地,曾经多次发生崩岸、渗水险情。
“1998年时,这里经常发生散浸和管涌。”张坚今年49岁,是一名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的“老兵”。1998年抗洪抢险时,张坚27岁,还是负责张公堤河段的一名段长。张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年,因为24.5险段堤外有民垸,堤内有村落和厂房,他和同事被抽调到此进行巡堤值守,每天都要沿岸巡查。
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张坚走上堤岸,汉江水已经没过了树木的一半。“1998年时,水位至少要比现在高1.5米。”张坚指着水位说。由于长时间的浸泡,堤岸出现了散浸和管涌,张坚和同事一起用沙石布袋及时进行了封堵,并未出现重要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