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个“后进村”的嬗变

2020
07-1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新华社石家庄7月13日电 题:昔日脏乱差 今朝美如画——河北一个“后进村”的嬗变

  新华社记者高博

  “李营村坐落在青河旁,环村的油路通四方,花园村庄多美好,一年四季果菜香……”一首李营村村民创作的村歌,道出了这个小村庄的秀美富庶。

  李营村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营还是一个“旱收蚂蚱涝收洼”的穷村。30多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的带领下,该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70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李营村全村700多口人,30多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元。今年50岁的村民李卫民记得,小时候村里穷得叮当响、也比较乱,每年失火20多场,村里隔三岔五丢东西,周边流传着“有女不嫁李营村”的俗语。

  转变始于李志刚的“临危受命”。1987年,32岁的李志刚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暗下决心“李营不能这么乱下去,既然乡亲们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生活。”

  治乱先治穷。当时李营村有耕地1400亩,大部分是盐碱地,一亩玉米每年只产三四百斤。村委会经过考察,决定将旱地改成稻田,从改变种植结构入手提高村民收入。

  在外村人眼里,这是个败家的决定,因为浇小麦水都不够用。李志刚憋着一口气,带领百姓打井、修水渠,1988年开发了800亩耕地,秋后水稻大丰收,亩产1200斤,亩收入达1000多元。第二年,村里一鼓作气又把剩下的旱地改成了稻田

  变则通。30多年来,李营村进行了8次种植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旱改稻,再到稻菜双茬、拱棚菜、中棚菜、温室棚菜、猪沼菜一体化生态棚菜、生态农业观光的发展之路。村里现有设施棚菜2000余个,人均年纯收入由300元提高到6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民的小家富了,村集体也得“家底”厚。为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李营村充分整合零散边角地,填平了村内大大小小10余个垃圾坑,整理出300亩集体用地,建成了包括北美海棠、金叶榆等高档品种的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去年一年,李营村仅卖树一项就收入30万元。

  “我家前院种的是海棠、后院樱桃,春天开花可漂亮了。”村民刘丽娟说,“这些花卉和苗木,不仅给大家带来好环境,还给村里赚了钱。”

  如今,行走在李营村,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居在绿中。李志刚告诉记者,李营村的良好环境都是通过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靠村民的双手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的。

  “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要提高。”李志刚介绍,这些年,村里先后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及“十星级文明家庭”评选。如今,大伙儿你争我赶,村里各街道宣传栏,处处展示着李营村“生产能手”“致富能手”“孝顺儿媳”“子女成才优秀家庭”等一系列风采录。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