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兵寻亲76年终如愿 曾写无数家书都石沉大海

2020
07-19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76年后的重逢

  94岁抗战老兵寻亲多年 侄儿侄女陕西赶来认亲

马正方老人展示获得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杨涛 实习生 金玲 摄影报道

  7月17日晚,成都金牛区金府路。

  阵雨驱散了炎热,迎来了难得的凉爽。

  94岁高龄的马正方,见到从陕西赶来的侄儿侄女,眼里泛起了泪光。

  这次相聚,相隔了76年。在这76年里,为了寻找两个亲弟弟,他写过无数封家书,都石沉大海。他也曾赴陕西老家寻找,故土依旧,亲人却无音讯,当地也无人识得这位少小离家白发回的老人。

见到大伯,侄女热泪盈眶。

  一次长久的别离

  1944年,抗战接近尾声,战斗尤为激烈。

  一则“五丁抽二、三丁抽一”的征兵消息传到陕西汉台区铺镇西街,“我们家中三兄弟,父亲去世得早,我是老大,得去从军打鬼子。”年仅18岁的马正方参军入伍,短暂训练后赴贵州、广西等地参加对日作战。从军第二年,他接到家中书信,母亲去世了。

  “当时战斗激烈,队伍辗转多处,根本回不了家。”马正方说,不久后,他同家人失去了联系,“可能认为我阵亡了吧。”

  1950年,马正方拿着粮票、菜金和放行证明,准备回陕西,但被留在了成都,后安置在金牛区营门口公社花照壁大队落户,并成了家。

  “我一直在给家里写信,但都没有收到回信。”马正方说,他离家抗战时,二弟马云利15岁,三弟喜娃10岁,“母亲去世后,他们很可能跟着家里的叔叔走了。”

  再回家乡无人识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马正方收到了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被国家认可了,这是当年抗战兄弟们共同的勋章。”马正方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找到失散70多年的两位弟弟。

  也在同年,子女带着马正方回了他魂牵梦绕的陕西汉中铺镇西街老家。马正方女儿马俊春说,他们去了当地派出所,根据父亲记忆中的弟弟名字查找,没能找到任何信息。

  “我家住在桥西。”马正方说,老家的路很多都没变,径直走到昔日家门前,地址没变,但房子变了,住的人也不是当年的亲人,“住的是外地搬来的人家,他们也不认识我二弟和三弟。”

  寻访两天后,马正方找到儿时玩伴的一家子。“我和他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遗憾的是,这位玩伴在几年前去世,镇上没有跟他同龄的人了。

  “我们也觉得很可惜。”马正方的儿子马俊春说,父亲早年靠务农抚养他和两个哥哥,经济困难,当时连回汉中的火车票都买不起。如今,他们都已成家立业,带着父亲回去寻亲时,当地却没人认识他了。

  回程途中,马正方专门买了20斤汉中大米带回成都,“这是我吃了18年的大米,有家乡的味道。”

马正方家族全家福。

  两地联动寻亲人

  马正方寻亲的故事,在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圈子里逐渐传开。热心志愿者“马姐”立即联系陕西和四川的志愿者、媒体联动寻找。

  “马正方出生在汉中市汉台区铺镇西街,曾就读于铺镇乡小学,其时铺镇还属于南郑县(今南郑区)统领”、“二弟马云利”“三弟‘喜娃’”“家中曾经营茶叶生意”等零散信息逐渐被整合、分析,一条寻亲线路也清晰起来……

  与此同时,一位叫马斌的男子,在网上看到了这条寻亲报道。“我当时就把消息发到了家族群。”17日晚,从陕西赶来的马斌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寻亲信息里的马老,与父亲常挂在嘴边、失散多年的大哥十分相似。

  马斌说,父亲和二伯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大伯,“我们从小就听说家里有个大伯从军抗战,几十年没有音讯,我们也找了很多年没,但一直没找到,都以为大伯不在了。”

  经过双方比对、确认,马正方就是马斌的大伯,马斌则是马正方寻找多年的三弟喜娃的儿子。

  时隔76年后团聚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