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7月19日电(记者周勉)每天凌晨4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这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90后”农民段誉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节奏。原本就是农忙时节的“双抢”,因为遭遇汛期而变得更加忙碌。
7月的前半个月,当地有13天都在下雨,给早稻收获带来严重影响,稻谷的含水量从往年的25%飙升到35%,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易发霉变质。段誉的工作就是利用合作社的四台烘干机,开足马力为周边的农民抢烘稻谷。
往年雨水不多的时候,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两三天就能把谷子晒干,但今年装满稻谷的拖拉机、小货车每天都能把合作社的空地停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预约电话依然响个不停。
“四台烘干机已经一刻不停连续工作了240个小时。”段誉说,家里人也以“两班倒”的方式“连轴转”了十天。作业内容完全不像洗衣机给衣服脱水那样简单轻松,由于满负荷运转,烘干机需要不断加煤,而且随时可能出现“卡壳”、跳闸等问题,因此需要有人一直值守。50多摄氏度的体感温度、到处飞扬的煤灰谷屑以及驱赶不散的蚊虫,实在有些让人难以忍受。
“最多半个小时全身就会又黏又痒,但是没办法,必须坚持。”段誉一边说,一边用双手刨开一处等待烘干的谷堆,越往里刨,颜色越深。“你看这完全是两种颜色,外面是干的,里面是湿的,都已经沤出味儿来了。我们要是停下来,这些谷子就完了。”
冷高文是赫山区兰溪镇的一位粮农,在排了五天队之后,终于轮到了自己。
“正常年份收割,一亩地最多损耗20斤谷子,但今年一直下雨,田里倒了不少水稻,每亩损失起码有90斤,我又不敢收,因为收上来也干不了。”冷高文说,“早稻少收点还能承受,最怕耽误了晚稻的栽种,我急得都快哭了,幸好今天‘老板’通知我把谷子送来烘。”
冷高文口中的‘老板’叫柴国杰,是当地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尽管拥有的烘干机数量更多,但工作强度一点不比段誉轻松。“连续三天三夜,我连床都没沾过,能趴在桌子上眯一下就不错了。”柴国杰说,因为长时间在机器轰鸣声里工作,自己已经养成了抬高嗓门说话的习惯。
“国家收储的标准含水量是不高于14%,但今年我们这里的谷子含水量最高的到了40%,烘一批谷子要比去年多用5个小时左右。”柴国杰说,常常会遇到湿谷子粘在烘干机管道里下不去的情况,不得不用棍子去杵、用扫把去扫。
合作社一天能烘干60吨稻谷,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周边农户的需求,有的农户甚至半夜还会打电话来询问。柴国杰于是决定,把合作社的稻谷先堆到一边,优先服务散户和小户。
“虽然这样做我有损失,毕竟还可以靠烘干服务费弥补一下,但如果不及时帮散户和小户,他们的损失就惨重了。”50岁的柴国杰严肃地说,“今年早稻的产量还可以,但是只有把水分烘干了,大家的丰产才能真正变成丰收。”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