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防汛的胜利表明:
武汉,“经得住任何严重考验”
1954年的武汉奇迹:“准备万一”与“消灭万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里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人,总有一些最危险的时刻,需要永远铭记。
对于武汉来说,1954年的洪水就是这样的时刻。那一年,在上游多次分洪、作出重大牺牲的情况下,武汉仍然迎来了长江最高水位,比1931年汉口溃堤水位高出近3米。武汉30万防汛大军已经在风里雨里奋战了一个月,高度疲劳。这一年的7月31日,经过整整一夜的讨论,发布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命令》,其内容包括了“准备万一”。
根据这一命令,“万一在汉口主要堤防溃口不可阻挡时”,防汛总指挥部将用防空警报器发出三短声之后接着持续三分钟的长声,此信号发出时,各街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即按预定计划组织人民向安全地方转移;全市所有高地、楼房,不论公有或私有,也不论原为任何机关、学校、部队、企业、团体或个人居住,均由各区人民政府分别掌握,必要时借给灾民和临时转移前来的居民居住。
命令特别强调,所有防汛人员的家属和财产,都应受到优待和爱护,在万一情况下,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必须首先把防汛人员的家属和财产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准备万一”的命令公开下达后,在武汉30万防汛大军中产生了两种思想情绪。“一种是为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爱护关怀和负责到底的精神所感动,表示决心要确保安全;另一种是恐慌虑家。这时党抓住了积极的因素,向全军传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尤其是对防汛人员家属的关怀,提出‘前方要消灭万一’的口号,并分析了可以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更加鼓舞了全军的斗志,大家纷纷提出保证,表示决心消灭‘万一’,使市政府命令起到了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
这段内容出自《防汛斗争中党的政治工作总结》。用今天的话说,这篇《总结》真是干货满满,也不避讳问题:防汛开始时,大家斗志高昂,但是对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认识不足,有各种“临时观点和个人打算的思想”;军校学生和工程部队认为突击一下就可以回去,“不安心长期留在堤上”;建筑工人有“打短工思想”,技术工人不愿干泥巴活;农民牵挂着家里的地;学生和机关青年初上战场有些“招架不住”;大家对军队式生活不习惯,完成第一期任务之后“要求撤兵”思想普遍产生……
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都是从“实事求是”开始的。党组织在斗争的每个阶段,都看到了现象、趋势和问题,都有针对性的部署和措施。比如开展“立功运动”,指出立功运动是发挥革命英雄主义、提高战斗情绪和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一种很好的政治工作形式。极易为群众所接受,而又较易评定,立功的条件不宜过严,不求全面,有一技之长、一事之长均可立功。提出“人人立功、事事立功”的口号后,就形成了极其广泛的群众运动。
当长达3个月的防汛斗争结束时,这支大军已经锤炼得如钢似铁。
当年10月8日,为庆祝防汛斗争胜利,《长江日报》发表了社论《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胜利》。社论说:“三个多月的防汛斗争,是武汉解放五年来决定全市人民生命安危的一次斗争,是对党在武汉地区五年来的工作的一次极其严重的考验,也是对武汉人民觉悟程度的一次极其严重的考验。斗争的胜利结束表明了:武汉市的党和人民,是经得住任何严重考验的,党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的力量,是足以战胜任何困难的。”
他们准备了“万一”,这是1954年的底线思维;他们消灭了“万一”,这是1954年的奇迹。
防汛功臣蓝聚星受访回忆:带着棉被下水堵管涌
在武汉市水务局的档案室里,沉睡着一本发黄的册子,这是1954年防汛胜利后,由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编印的《1954年武汉防汛文献汇编》,前面提到的《防汛斗争中党的政治工作总结》就收在这本书中。这部《汇编》中收录了各种重要文献、报告、防汛工作法规,以及市防汛总指挥部组织系统表、防汛功臣、防汛烈士名单、防汛大事记等。
长江日报记者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翻阅这份发黄变脆的档案,突然发现里面夹着一张2001年的来信。写信人蓝聚星,为洛阳市园林局工程师,1954年以武大学生身份参加防汛获得二等功臣称号,也因此落下病根,为此申请提前退休,并承认其贡献。但他的功臣奖状遗失,于是致信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希望找到自己当年立功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