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北京市召开第15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和建通报:
今天上午,最后3名高风险患者康复出院,北京高风险患者实现清零;
北京已经连续13天无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
治愈出院人数超过200人;
中风险地区仅剩一个,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地区。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通报:从7月20日零时起,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
新发地批发市场封闭超过两个潜伏期,11229人已解除集中医学观察,目前已实现中风险地区清零,连续15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这一波让大家措手不及的疫情战,在40天的时间里,就基本落下了帷幕,原以为的“持久战”,如今看来实际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定点歼灭战”。
突发的疫情真实地改变了在京的人们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这段时间是难捱且漫长的。但对于抗击疫情的北京来说,收获如此显著的抗疫成效,这段时间又是如此短暂而迅速。
那么在这过去的40天里?从突发疫情到完全控制住疫情,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
1
新增一例确诊后的16小时,
北京经历了什么?
6月11日,北京召开第112场疫情防控发布会,会上通报,北京市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6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的记录被打断。
北京新发地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是在湖面中投掷的石块,打破了本已逐渐恢复平静的湖面,掀起了不小的涟漪,层层叠叠,从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
6月12日,北京对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开展排查。
6月13日凌晨,新发地市场暂时休市。
6月17日,北京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应急响应上调为二级。
6月11日,北京市西城区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自述去过新发地市场。
6月16日,北京所有高校停止返校。
北京为什么如此紧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疫情的来源——新发地。
作为北京最大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到连锁超市,小到个人商贩,都会选择从新发地进货,可以说,新发地市场就是北京市民的“大菜篮”和“大果盘”。
正是因为新发地流动性大、覆盖范围广的特殊性,所以才使得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外紧迫。
从6月11日到6月17日24时,短短7天,北京累计新增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就多达158例,覆盖多达9个区县。
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面对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仅是针对疫情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而且面对的舆情压力也将如汹涌的潮水一般不断涌来。
是否告知民众,打破56天的平静?舆论会不会引起大家的恐慌?
回答当然是“YES”。北京市政府迅速公布疫情的最新动态,广泛告知民众做好自身的防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哪怕是在这样迫在眉睫的关头下,政府也一定能很好地抑制住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传播。
6月11日凌晨0时30分,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里,当晚的值班医师窦相峰收到了所长的一条信息,报告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对于窦相峰来说,“阳性”二字有些刺眼,“当时,北京已连续56天没有出现本地新增确诊病例,必须捍卫好大家共同坚守的成果……”
窦相峰回忆当时接到通知时的心情,要不是考虑到对方的身体情况,他恨不得不管是不是凌晨,立刻跑到病例跟前,询问三个终极哲学问题:“你是谁?”“去过哪儿?”“见过谁?”。
这样的盘问看上去似乎简单粗暴,但对于病毒的追踪和排查却十分有帮助。
在这期间,北京首例确诊患者“西城大爷”唐先生,成为了“关键先生”。正是他的及时就诊和详细忆述,帮助相关部门迅速锁定新发地市场,此前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谈及北京防控工作时也特别感谢了他。
窦相峰回忆到,他第一次见到“西城大爷”时,感觉病人的状态其实很焦虑,有点儿坐卧不宁的感觉,他本以为,这次流调工作的难度不小。
但没想到的是,“西城大爷”在接受流调询问时,以冷静清晰的头脑明确回忆出了过去两周中所接触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份38人的详细名单。
正是这份流调清单,成为了我们不到一天时间,就找到病毒发源地的关键。
当时窦相峰与同事不停地“压榨”“西城大爷”的相关信息,可以说是“挖地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