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线教育不能只是“课堂搬家” 疫情下 线上线下教育如何优势互补
1400多所高校,上百万名教师,在110多个在线平台上开设了上百万门课程。全国1770多万名大学生,23亿人次在线学习。这些数字是对刚刚结束的这一学期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与学的描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认为,应对疫情加速了高校广泛采用在线教学的进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高校的“管”和高等教育形态,这些给在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7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发布一项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疫情之下的在线教育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有哪些启示?日前,“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召开,探讨在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线上线下教育如何优势互补。
完善在线课程细节 新形态提升教学自信
万一系统崩溃了怎么办?马上启动备用系统,通过微信群通知学生;万一停电怎么办?笔记本电脑充好电,开启手机热点,备好充电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在2月17日顺利上完了第一堂在线课,他写的总结《万一的万一》列举了十几条在线课堂会出现的特殊情况以及对策。
清华大学教授武永卫在计算机系主管教学,他有一个长长的清单,是从2月1日确定在线授课到2月17全面开课期间,学校和系里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培训,提供网上教学的行为规范、知识产权相关说明等。
武永卫介绍,所有的直播平台,系里都组织人员进行评测,总结优缺点,并让教师以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身份,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全程实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的100多门课程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从第一周开始100%的到课率,到14个教学周快结束时的85%,平均到课率是92.33%。“教学效果我们自认为满意,反馈也比较好。我认为这是我做教学主管6年以来,对教学质量提升最有效最有意义的一个学期。”但武永卫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到课率仅是学生进入课堂的数字,他们的脑袋和眼睛是不是在课堂里,这些并没有测量到。”
很多辅助教学成果也应运而生,如对简答题的自动批改程序、对某门课程研发的学习平台等。《离散数学》的教师建了个平台,让同学上传遇到的难题,把知识点学习路径都分享出来,成为这门课程专有的集体互动平台。
“教与学的新形态,促使教师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自信。”武永卫认为,线下线上教学都有短板和优势,会相互补充、螺旋式上升。
未来在线教育不能只是“课堂搬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任委员杨宗凯,介绍了教指委近期所做的高校在线教学情况调研结果。
疫情期间,我国高校在线教学的基本形态大致分为4类: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记者注)接近38%,录播教学占到37%,还有直播教学和远程指导教学。部分老师进行了MOOC加课堂翻转等创新性教学。
调研发现,只有不到6%的教师对在线教学持完全否定态度,绝大部分老师肯定了在线教学的效果。在2月刚开学时,很多老师信心不足,但到了4月再统计时,80%的老师有了信心,“一次性地对老师进行了培训,建立了在线教学的信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未来的教师是3个方面的结合:学术、技术和艺术,就是把学科知识,借助IT技术展现,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对教师能力极大的考验。”杨宗凯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开放的、连接的,以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德育为先的教育新生态。”
“疫情之后,线上线下教育结合将成为常态。”杨宗凯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正在推进“四个双”:双空间,一个物理空间,一个网络空间,就是线上线下;双院,书院加学院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全部打通;双证,一个是毕业证记录的成绩,再提供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能力证书;双师,一个是学校的任课老师,一个是AI教师。
“2019年下半年时,我们做过一个预估,MOOC在高校课程中的普及率不到5%,例如一所综合性大学开课门数在2000门左右,其中真正有MOOC教学的不超过100门。去年下半年,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希望用3年的时间把MOOC在中国高校的普及率提高到20%。因为突发疫情,半年时间把普及率快速提高到接近40%。”教育部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秘书长张龙判断,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MOOC的留存率会很高,疫情之后很多教师还会采用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