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25日电 题:“积分超市”激发彝族村寨致富热情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23日,村民杨公琴拿着共计260元的“道德银行积分券”,在村委会开办的“积分超市”兑换了同等价值的一口炒锅、一口汤锅和两袋大米。
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雉街乡大凉山村,用积分券去“积分超市”换取生活必需品,正成为彝族村民的“新时尚”。在大家看来,与人民币有着“等值”购买力的积分券,还代表着荣誉和美德。
2018年6月,毕节军分区和赫章县人武部帮扶大凉山村以来,借鉴企业积分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等全部纳入积分管理,并设置基础积分100分,围绕文明卫生、遵纪守法、家风家教、培训就业等,按不同标准进行积分“加减”,月底定时公布积分清单。积分可用于兑换米、油、衣服等生活用品。
目前,“积分超市”的专项资金,由贵州省军区每年筹措5万元。毕节军分区扶贫工作队和大凉山村委会,通过开院坝会、张贴海报向群众耐心讲解,对年评卫生户、考入本科生、带头种植高产作物、养殖大牲畜4头以上、参军入伍等家庭实施奖励。
“开办‘积分超市’,有利于激发群众参与村级管理的主体意识和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参与脱贫的积极性。”贵州省毕节军分区政委聂学政说,“‘小积分’成了一个支点,撬动文明新风在彝族村寨树立扎根。”
村民罗召才一家虽已脱贫出列,可家里卫生环境脏乱。推行“积分制”以后,大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沈亚带着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帮罗召才家清理院落、换置床单、归理家具……
每月,美德积分榜在村里一公示,沈亚就拉着罗召才去看榜,告诉他积分怎么来的。一转身,又带着他走进“积分超市”,一边介绍积分兑换标准,一边帮他换出一个洗脸盆和香皂……去年底,罗召才一家参与“卫生星”评比,拿到了230分的积分。
随着“积分制”的推行,村庄人居环境保持得越来越好,村民“小积分”已转化成了好习惯。目前,“卫生家庭”比例占比70%以上、入学率100%、好人好事和勤劳脱贫的故事不断涌现……
“‘积分超市’的推行,有益于促生动力、重塑民心、开启民智。”赫章县雉街乡党委书记龙成万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全乡范围推广这一做法。”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