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落实生态立区战略 让生态愿景成为生活美景

2020
07-28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宁夏落实生态立区战略,让生态愿景成为生活美景——

  青青贺兰山 展开新画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饶文靖 刘 峰 侯云晨

  宁夏西北,贺兰巍巍。

 

  从银川始发的“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沿着山脚疾驰而过。这趟拥有半个世纪运营史、编号7524/5的绿皮列车曾因煤而兴、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态工业旅游而红火起来。

  “前些年车窗不敢随便开,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衬衫也变灰衬衫。如今山上的矿坑不见了,一路上满眼郁郁葱葱,游客也渐渐多起来!”工作多年的列车员李静,也惊叹于贺兰山生态环境的变化。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铁拳治乱,全面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累计整治修复6673公顷,播撒草籽覆盖面积8万亩,造林超过7000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苍茫大山抹去“满面尘灰烟火色”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画卷也在贺兰山下徐徐展开。

  弃煤补绿,“运渣人”变“治渣人”

  山高风急,水罐车司机王茂忠弯腰伸手连接管道,衬衣在风中呼呼作响。

  把车开到贺兰山大磴沟的蓄水池加满水,绕着盘旋而上的渣台攀高,在渣台顶上连接管道,将汩汩清水输入其中,浇灌草木……今年4月以来,王茂忠每天都往返于蓄水池和渣台之间,运完4车水,太阳已经西落。

  夕阳下,贺兰山明暗交映,格外壮丽。千百年来,贺兰山横亘于平原沙漠之间,庇佑着“塞上江南”的富足美丽,所赋存的10多种矿产资源,也一度支撑起宁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然而,连续数十年的无序开采,让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那时的大磴沟,到处都是没有主的渣台和矿坑,就像是大山的一道道伤疤,看了让人心疼。”10年前曾在这里运煤渣的王茂忠,回忆当时的环境说,“渣堆和渣堆之间没有路,好容易用铲车推出来一条路,转天再走,已经让新渣堆没了。风再一吹,整个人都黑了,我到宿舍洗脸,一盆水半盆灰,鞋里都是细煤渣。”

  “一笔笔账算下来,大家明确了共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旦失去贺兰山的屏障保护,最终吃亏受害的是自己。”石嘴山市委书记王文宇表示。当地连续3年组织精兵强将,大力推进贺兰山整治恢复点治理,王茂忠也从一名“运渣人”变成了“治渣人”。

  “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怎么样?”

  “以前车上装渣,现在车上装水,车是照样开,但性质大不一样。”王茂忠说,尽管日晒风吹,可他如今却有着满满的成就感,“看着贺兰山一点点变绿,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满目苍翠,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贺兰山下,像王茂忠一样“改行”的大有人在。他们从“靠山吃山”走向“育山护山”,除了赚钱养家,更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山脚一处的绿化带,樟子松、侧柏、金叶榆、山桃等乔灌木已经扎下了根。3岁的吴韬正拿着用矿泉水瓶改造的小桶,帮着父母给树浇水。父亲吴少虎修剪树枝,他在一旁扶树;母亲给树培土,他一溜小跑抱来铁锹。

  吴少虎和妻子都是中卫市海原县人,之前在石嘴山各煤矿运煤、跑大车。2018年,石嘴山市狠抓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依法关停取缔一批煤炭企业,运煤生意减少,种树护绿的活计多了起来。

  “我和妻子商量后,一起转行当林木养护工人,当年就在生态修复示范区里面住了下来,负责看护900亩。”擦了一把额头的汗,吴少虎笑着说。

  夫妇俩携手转型时,吴韬年纪尚小。现在陪父母巡林时,吴韬已经能帮忙找出扎根不深、不发新叶的树,叫父母来抢救。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知道爱护贺兰山一草一木。

  “工作稳定了,生活也改善了,但这只是其次。”吴少虎轻抚着儿子的脑袋,“最让人欣慰的,是小家伙们长大后,记忆中都是绿色的贺兰山。”

  王茂忠、吴少虎以及千千万万“护山人”的汗水换来收获。据银川市西夏区自然资源局绿化养护中心负责人马军介绍,近年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植被覆盖度由45%提高到65%,“矿坑绿了,鸟儿来了,就连野生马鹿也明显多了起来”。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