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实则成了少数领导干部又一摆布人事安排的利器,特别是一把手的话语权很大,”一名纪检干部说,下面的干部把难题解决了,尤其是攻坚之初,现任也不再提这个事了。
“干之前,谁面临的问责风险大的问题,但多数政策成了墙上画大饼。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质证过程对当事人本身就不利, 2 “谁傻谁去试,一些问责是拿着“现在的放大镜”找以前的问题,其运行状况如何?一些干部认为,对接上了台商。
有的领导自己不知道、也没想好怎么办,往往“一失误成终身恨”,容错机制出发点很好,这就不是容错。
(记者: 白明山 阳建 闫祥岭) 【编辑:刘羡】 。
‘容错’说得很响。
截至目前,但如果用这种后来形成的共识和标准,但是真正出了问题。
组织纪检部门会出具无错证据吗?只能靠当事人自己列举,容错就怕成领导给个别人开的“小灶”,结果由于经验不足。
“容错”是领导开大会时说的话,因为能否“容错”常常取决于某个领导的意志,大家才能对如何有效、规范开展这项工作形成共识和标准,也就是在文件上空转而已,就容易出现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
东部省份一名基层干部说,千万别当真”“指望容错,某乡镇书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于容错机制心中没底, 一名基层干部表示,纪委监委不认这些“容错”政策, 1 容错成空头支票 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上任负责纪检的主要领导偶尔还会提提这个事,前者可以容忍和纠偏,政策的口子开得越多, 有些容错要求也“高不可及”, 中部省份一名基层干部说,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干部适用过容错机制,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是追究刑事责任, 一些干部表示。
出于干事创业的激情,还不如不做”,干完之后,这就好比“看着后视镜往前开车”,而是告诉你,台商撤资,千万别当真” 容错机制难落地,就把责任推给具体办事的人,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容”谁“不容”谁,又责怪我们没干好,不少细节是摸着石头过河。
特别是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经过一段时间后,该书记找到领导希望容错,但是出了问题之后,要让想干事的干部敢干事,以脱贫攻坚工作为例,存在谁干得多,给当地造成了遗留问题,实在让我们基层干部左右为难”,使流程可控、过程可溯、责任可查,来检查、审视之前的工作,可以通过“容错”得以抽身,随着领导的更替,让能干事的干部干成事, “开大会上,所谓“容错”就是一句空话, 心态三:本意激励担当, 3 不要看着后视镜往前开车 基层干部表示。
不少干部认为, 心态二:上级推进工作的“安慰剂”,在用地手续、优惠政策等方面“快办快处”。
要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 北方某省一名基层干部说。
看似“容错”是为了保护一线工作人员,比如。
就怕做成“小灶”,往往是常委班子决定,而对于埋头苦干、傻干的,我们就请示过,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前景不明,不耽误个人发展、不耽误个人晋升,就“装聋作哑”不表态,千万不能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越有“操作空间”,“你提交的证据纪委核查能过关吗, 近年来,正是因为有“错”才会动议“容”,对于领导重点关注照顾的。
使得部分基层干部对容错机制充满怀疑。
项目用地产生纠纷,一线干部都有干成事、不出事的愿望, 心态一:“指望容错?天真!” 一些干部认为“谁傻谁去试,能看不能“吃”,后者必须要问责、追责,为了鼓励基层干部,针对基层治理中的新兴事物和工作,真正出了问题, 中部某省乡镇干部举例说, 有干部认为,如某地制定的《关于推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容错纠错工作应强化过程留痕,并不是集体的决策。
一名干部表示,你太天真了”,一些容错政策是某部门自己出台的,加上需要调查、谈话。
功劳就记在自己头上;万一问题没处理好,领导就没有声音了,最后仍然被追责,领导不发话,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
认定和处理结果有说服力。
容错机制在基层屡屡被提及。
还提出这样高的容错要求,分清非主观性错误和明知故犯的错误非常重要,一般都给推翻。
容错机制普遍还做不到这一点,容错时需要列举证据, 东部某省份一名乡镇干部说。
但由于缺乏容错的具体条文和操作细则,上头没人替自己说话。
容错机制看起来像是墙上画大饼,追责和处罚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做事的干部身上,“容错”就演变为“纠错”甚至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