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位战友在此长眠 90岁老兵守护烈士陵园数十年

2020
08-0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本报记者 张蓉

  见习记者 刘俏言 文/摄

  部分图片来自椒江发布

  八一建军节前夕,台州一江山岛上天气愈发炎热。岛上花草正茂,战壕和暗堡被压在草木下,如果不特意寻找,很难发现。海风早已吹散6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只留下簇拥的马尾松团。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组建以来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战争胜利了,解放军在岛上播撒下马尾松的种子。那场战役中牺牲的400多位烈士,也被安葬在台州枫山上,和一江山岛隔海相望。

  

90岁的老兵陈士勤老人

  65年前

  播种下带血的马尾松种子

  94岁的陈龙岗打过很多仗,一江山岛战役是他的最后一战。在那场战争中,他受了生平中最重的伤,鱼雷的弹片打进他右腿的尾骨,至今没有被取出来。

  他的双腿一粗一细,从饭桌走到沙发只有几步路,也必须要靠着拐杖。尽管眼睛有点花,但思路依然清晰。他还记得自己的入党介绍人叫什么、师长叫什么,一个个名字串起了他烽火生涯的过往。

  抗日战争时,陈龙岗还是一个在地主家帮佣的孤儿。18岁时,他加入游击队时才有了大名。1953年, 27岁的陈龙岗踏上前往浙江的火车。作为高射机枪排排长,他带着85人一起为攻占一江山岛做准备。

  如今90岁,但彼时才23岁的陈士勤也正跟着海防大队,在宁波进行海上训练演习。当了七年兵,他已成长为浙江军区海防第一大队三中队三区队登陆艇艇长。战斗在1955年1月18日打响。那天风平浪静,是一月份中为数不多的好天气。陈龙岗记得,一个机枪弹夹里有25发子弹。那天,为了掩护2营4连抢占高地,他不知道发射了多少子弹,“下午2点多,我们成功地攻下了190高地!”

  几乎同一时刻,陈士勤所在的火力支援艇也成功掩护登陆部队,占领了岛上的制高点203高地。

  1955年1月19日凌晨2时,一江山岛全岛解放。但战士们的回程依然凶险。“敌机投了2枚炸弹,其中1枚把我们的登陆艇炸坏了。海水马上灌进船舱,船很快就翻了。”陈士勤说,凭借自己多年海上作战的经验,他立马爬上艇底,用手拉上其他人。手不够长就趴下用脚,一个拉一个,最终14人被拉上舱底板。可年轻的报话员,因身背沉重的报话机沉入海底。

  浙江全境解放。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战士们将口袋里揣着的马尾松种子,播撒在一江山岛上。自此,它们在岛上生根,成长。前几年,一江山岛曾闹过虫灾,马尾松少了很多,但仍有一些顽强生长,顶着台风和各种灾害,存活了下来。

  65年间

  守护战友是他余生的使命

  如今,解放一江山岛的烈士陵园里,仍驻扎着一个“营”的战士。在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的400多位烈士长眠于枫山北麓,按照部队编制恰好是一个营的人数。

  90岁的老兵陈士勤,是坚守这里数十年的“营长”。陵园里,由当年参战的老兵陈士勤亲手种下的樟树,经历了40多年风霜,为400多个墓碑遮风挡雨。

  1973年,在支援北大荒长达16年后,陈士勤回到台州海门,成为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当时,很多人不太喜欢这份工作,觉得太寂寞。”和别人的想法不同,陈士勤觉得这里最适合自己,“我参加过那场战役,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很多战友牺牲了,葬在这里。我想守护好他们。”

  阔别这些曾并肩作战的战友近20年,当43岁的陈士勤第一次登上枫山,看到墓碑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忍不住热泪盈眶。曾经,他们都一起奋战过。“在一口锅里吃饭,一起训练,一起打球,一起相处三四年。”

  战争总会有牺牲。打仗前,陈士勤还曾和战友们开玩笑地说,“你们有父母要养,有孩子要照顾,但我是孤儿,又没老婆,无牵无挂。”陈士勤5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也离他而去,靠叔叔一家把他养大。

  可最终,这几个战友都没能回来。身为幸运存活的人,陈士勤将守护战友当成了他余生的使命。

  

几代守陵人

  65年后

  有你们守着,我们就放心

  烈士墓旁,废弃的田地上杂草丛生。有人在这里放牛吃草,有人偷偷上山,砍伐不多的毛竹当作柴火。

  陈士勤看着心痛。没有树,就自己种,在管理房旁,他亲手栽下了一棵樟树苗;没有清洁人员,就自己打扫,每天他带上扫帚、毛巾去清扫墓道,擦拭墓碑;没有水泥工,就自己学,他常拿着抹灰刀为陈旧破损的墓碑修修补补。

  在陵园墓区旁,毛竹搭建的小房子里,他度过了20年的春夏秋冬;在数百级坑洼不平的青石台阶上,他走了无数次,鬓角逐渐发白。

  “20年,我还没有管够。”1993年,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士勤离休后,依旧每天坚持爬上山看望战友,擦擦墓碑,培一抔黄土。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