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记者走进中江县黄鹿镇五丰村2组,顺着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葱茏的绿色让陆家湾大梁子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挂在大梁子山头的“五丰扶贫产业园”和“中江五丰永利家庭农场”牌匾让人充满希望。环顾四周,一千余亩青花椒长势喜人,预示着收获时节的到来。
昔日荒山 如今成了致富山
一大早,位于黄鹿镇五丰村陆家湾大梁子的中江五丰永利家庭农场内的花椒烘烤房里,烘干机便响了起来,一粒粒饱满的青花椒纷纷吐出油亮的花椒籽,散发出阵阵香气。黄鹿镇长安村的退伍军人张青康端起一筐筐新鲜采摘的青花椒,倒进了烘烤桶中,又将烘烤好的青花椒倒进筛子筛去花椒籽。
张青康告诉记者,从6月底开始,他基本上每天都来到永利家庭农场,组织村民采摘成熟的花椒,然后再烘烤,“今年花椒总体收成还行,大家也跟着挣钱了!”
张青康的父亲前几年遭遇车祸,致使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人看护。就这样,张青康退伍后便留在家中照顾生活不便的父亲。两年前,五丰家庭农场成立,离张青康的家不过几里路,他便找到农场主赵勇,表示希望找点活路做。于是,赵勇安排张青康在农场内做管理工作,“平时组织前来务工的村民们到地里做农活,收获季节我需要负责一些机械操作,比如烘烤、筛籽、抽真空装袋等等。去年收入超过2万元,足够我照顾好父亲和一家人的生活了。”
跟随张青康走出花椒烘烤房,整片的青花椒树郁郁葱葱,绵延在四周的山丘之间,一粒粒青色花椒早已缀满枝头,一阵微风拂过,椒香便扑面而来。
只见十多位村民正戴着遮阳帽,背着背篓,一边在地里聊天嬉笑,一边灵活地挥动着手中的剪刀采摘成熟的青花椒。椒叶青青、烈日当头,随着“卡擦卡擦”的清脆声响,一簇簇带着青花椒的枝丫应声落地,村民们背上的背篓很快便堆满。装满的背篓便拿到不远处装上张青康的拖拉机运回烘烤房内。
五丰村7组的63岁贫困户陆天寿劲头十足,他熟练地剥开一簇簇花椒枝,随着双手起落,花椒也跟着掉进框里,“我从6月底就来基地采摘花椒,每天工作大约8小时,工钱80元一天,这工作干得有劲!”
陆天寿一边继续采摘,一边向记者回忆起曾经的五丰村。“原来我们村没有任何产业,大家都靠做点传统的农活维持生活。”陆天寿指着眼前整片山坡的青花椒林告诉记者,就在两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满山的杂草,连一条能通行的路也没有。
这一切都随着2018年永利家庭农场和扶贫产业园的成立而改变了,“产业园成立之后,我便和其他附近的村民一道开始在这里做零工。除草、平地、施肥、修枝、采摘,一年四季都有活路做,做一天就是80元。”陆天寿算了一笔账,2019年做工的工钱超过6000元,再加上自己流转的几亩土地租金,产业园为他一家增收近万元。“现在不光收入增加,去年还搭上政府的好政策,换了新房子,用上了自来水、新彩电,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不忘初心 返乡创业能手展拳脚
五丰村的这一系列转变要归功于一位返乡创业的能手——五丰村2组村民赵勇。
自赵勇初中毕业后,他便辗转于青海等地务工。他学过厨师、修过公路、开过火 锅店……尽管如此,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的初心不曾忘却。
“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从五丰走出来的。哪怕在外小有成就,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怀揣着这样的信念, 2017年8月,赵勇毅然回到了家乡。在取得了五丰村委会和青市乡党委政府(现已撤销并划入黄鹿镇)的支持后,他先后创 办起了中江五丰永利家庭农场和五丰扶贫产业园。家庭农场就设在自己的家中,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产业园建在五丰村2组陆家湾的大梁子上,2017年流转土地660亩,2018年继续流转了400余亩,目前的规模达1060余亩,种植了绿色青花 椒900亩、春见106亩。
“以前这里是大片的荒山,连条通行人的石子路都没有,更别说通机动车了。”在争取到“一事一议”项目后,赵勇自筹了部分资金,将上山的产业路建好了,这为产业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起创建家庭农场之初,赵勇直言自己克服了种种困难。“产业园和农场需要大片土地,于是,我和村书记挨家挨户给乡亲们做工作。有时候在乡亲家一待就是一天,就是为了能说服他们将自家的撂荒地流转出来。”据赵勇回忆,他花了一周的时间,走遍了五丰村100余户村民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政策推动 家庭农场成农业发展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