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养牛致富经 玉丰村过上“牛日子”

2020
08-0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银川8月7日电(胡耀荣 李海龙)艳阳,葱翠,牛哞……八月的玉丰村正散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伴随着阵阵青贮发酵的味道,村民们正盖牛棚,拉青草,扫牛圈。这一幅繁忙热闹的景象,如今已成为宁夏西吉县兴隆镇什字乡玉丰村村民的日常。

  “过去大家靠种地营生,能勉强解决温饱,现在已经不靠天吃饭了,家家户户都养上了牛,地里都改种青贮玉米,全都用来喂牛。”曾经是村支书的李佰珍指着屋前大片的青贮地说着。

李目沙在新房前笑逐颜开。 胡耀荣 摄

  2009年20头牛,年收入30余万元;2012年50余头,年收入达50万元;2020年140头,年收入上百万元。这份账单对已是养牛大户的李佰珍来说,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账单,也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标杆。

  “眼看着别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就想把自己的日子也过到前头。”56岁的马福珍在自家牛棚里边给牛添草料边念起了自己的致富经。

  多年来,西吉县所在的西海固腹地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在黄土地上艰难求生,马福珍有着难忘的记忆,“在土地里打滚,汗水和着泥土,辛辛苦苦却还吃不饱肚子。穷怕了,不出去就看不到希望。”2004年,马福珍只身远走新疆打工。

  这一走就是十年,摘过棉花,做过长工,在工地当过工人,从一年几千元到上万元,虽然收入有点起色,但要供四个孩子读书,马福珍一家的日子依然很拮据。2014年,马福珍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户。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家乡的政策越来越好,同年,马福珍回到家乡,他想着要扎根家乡谋发展。

马福珍夫妇一边逗弄孙子一边向记者讲述由苦变甜的日子。 胡耀荣 摄

  4个娃娃,马福珍供两个上了大学。如今,大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二女儿正在北京联合大学读大二。两个儿子进城务工。在玉丰村,马福珍供孩子念书出了成绩,发家致富也有了起色,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近年来,西吉县下大力气发展草畜产业主推养牛增收,马福珍趁着政府扶持的东风,2015年贷款5万元开始养牛,从最初的七八头发展到如今存栏13多头,一年下来,养牛就能收入10多万元。“地补些、草补些、牛补些,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这么多补贴,日子过不好都不行。”马福珍感慨道,曾经6口人挤在两间小平房里,到现在四间新的砖瓦房,厨房、客厅、卧室、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三代人住在一起也不觉得挤。

  “现在日子好了,把孩子供养出来就算是成功了,没有什么负担,养牛收入也好,我已经很知足了。”马福珍的妻子陈妹艳一边逗弄孙子一边细数着由苦变甜的日子。

  看着妻子脸上幸福的笑容,马福珍也畅想起未来:“赶上了好政策,农行的贷款力度又加大了,今年准备再多贷点款,多买几头牛,新盖几个牛棚。”

  玉丰村搭上养牛致富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像马福珍这样重视孩子教育的人也多了起来。今年31岁的李目沙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和妻子白手起家,靠贷款养牛年收入达10万元,盖了新房买了车,不再为温饱奔波的他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李目沙看到村上的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为了让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孩子转到了镇上的小学。因为路途远了,孩子上下学不方便,为此李目沙专门雇了村上的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一个孩子每月300元,两个600元。“上学是大事,这点钱不能省,两个孩子早上去学校,中午学校管饭,晚上再送回来,这样孩子不辛苦,我们两口子的时间也空出来许多。”有人家接送孩子,李目沙放心了许多,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放在养牛上。

  “牛”运当头,大家都过上了“牛”日子。目前该村牛存栏3264头,户均15头,人均2头,养殖收入占人均纯收入70%,种植地膜青贮玉米3000亩以上,全村共有青贮池190座。

  “近几年,养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眼看着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最初5万元已经满足不了大家了,都想多贷款,多养牛。”农业银行西吉县兴隆支行行长来永宏说到,截至2019年底,玉丰村建档立卡户金融贷款43户,贷款总额高达344万元,户均贷款8万元,贷款覆盖率达84%,非建档立卡户174户,户均贷款15万元左右,贷款全部用于发展养殖业。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