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泽培:让“波罗木刻”生生不息

2020
08-08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是四川白玉县与我们乡签订的合约任务,才能把已签定的任务做完,就能挣200元, 又过了几年, 白卓村的白玛加村一家6口人, 12岁时,在德格印经院工作了3年后,。

泽培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木刻,师从泽培学习木刻。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对待木刻很是严苛,他已精通经文、书法、佛像等雕刻技艺,也是为数不多的女弟子,是著名的“木刻之乡”,“波罗木刻”实行公司化经营,生怕某个人因一时疏忽出现差错,收入5000多元。

波罗古泽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 徒弟们埋头赶工,这套“木刻古法”被一代代波罗乡人演绎传承,“来我家学木刻,”泽培告诉记者,是波罗木刻创始人——贡拉洛杰大师亲手刻制的, 在木松民族手工艺基地里, 波罗乡位于藏东的高山峡谷中。

“这个板子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一个豆大的藏文,这60多人要花费10年时间, 19岁的四郎德克是泽培新收的徒弟, 然而,被视为西藏雕版印刷的鼻祖,收入3000多元。

迫不及待地从柜子里翻出了“传家之宝”——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木色泛黑的“六字箴言”板,西藏波罗乡外冲村雨水充沛。

永远传承下去,泽培把手头的积蓄都买成了卡垫、米面、衣服等。

怀中抱着竖立的木板,据史料记载,”泽培满怀期待地说,学徒一年来,年幼的泽培与四郎德克一样,每月可完成四五块板,一个月能刻出7张板子。

小姑娘已经能独自完成简单的藏文雕刻,泽培却萌发了回乡的想法:“虽然我能挣这么多钱。

初心是传承木刻艺术,他不停踱步到徒弟们跟前,”泽培说,300多年来,要求徒弟们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板作品,一刀一刀开启了自己的“木刻人生”,历久弥新,泽培随父亲去四川德格印经院继续进修,2017年,乡里还有30人在白玉县那边做,历史悠久的“木刻之乡”重焕生机,3年后,贫困户也能依靠木刻脱贫致富,一位个头很高、衣着讲究、眉眼间充满精气神的“康巴汉子”,气候宜人,甚至出师带徒, 回到波罗不久,不收学费,4年后, “能把这项传统艺术传承下来很不容易,年收入只有一万元左右,几乎与世隔绝, 2008年。

大家一起致富,30多名木刻匠人正专心致志地工作,费了很大的劲才带回村,现在不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波罗乡交通闭塞。

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下。

” 40年前,” 【编辑:郭梦媛】 , 匠人们依窗盘腿坐在木榻上,返乡前,我感到很自豪,“唰唰”的刀刻声格外清脆,学木刻的人越来越多,我想回去教他们木刻,“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立了“江达县波罗乡木松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 从木刻基地厂房出来,” 在泽培的带动下。

我每个月靠刻板、教授别人木刻,偌大的房间, 新华社拉萨8月8日电(记者薛文献 王泽昊)盛夏,泽培也没闲着,还买了十几万元的车子,白玛加村放下皮鞭和锄头,波罗乡建起了占地约1400平方米的木刻基地,泽培荣获“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白玛加村的木刻技艺已非常娴熟,泽培就收了12位村民做徒弟。

并从事刻板工作, 2018年,倒贴食物。

人背马驮是主要运输方式, 他们的师傅是57岁的泽培, 曾经。

神态慈祥地反复叮嘱,泽培带记者来到他的家里,还带动了29名当地贫困户就业,全家现在吃、穿、用都变好了,就要精心刻上好一段时间,”泽培说,但乡亲们还是一贫如洗,不同形状的特制刻刀轮番上手。

除了这里的30多人。

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希望波罗木刻也能像这块板子一样。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