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伦贝尔8月8日电 题:内蒙古大兴安岭“革命老区”:伐木到护林的68年幸福感爆棚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时隔3年,当魏志星再次踏上图里河这片土地的时候发现,家乡变了。用他的话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路平了、灯亮了、树更多了,环境更美了。”8日,生长在林区且走出大岭的魏志星如是对记者说。
内蒙古大兴安岭是中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重点国有林区。总面积逾3600平方公里的图里河,森林覆盖率达91.95%,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首个开发建设的林区。
图为秀美的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 张玮 摄
从伐木到护林,这个历经68年变革的林间“革命老区”依然幸福感爆棚。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建设急需大量木材,1952年,内蒙古决定开发图里河原始林区。第一代务林人背上行囊,在鄂伦春猎民的引导下,翻山越岭来到图里河林区,随着“顺山倒”的号子响起,全面拉开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历史序幕。
那一年,何庆春辗转从山东老家来到图里河西尼气林场,当起了采伐工人。“那时候的幸福感来自我们伐的每一根木头都源源不断运到祖国各地。”如今,何庆春已91岁高龄,对当年的记忆依旧清晰。
截止到2015年全面禁伐,图里河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611万立方米,各类林产工业产品200万立方米。
被誉为“林海之源、大岭之根”的图里河用半个世纪见证了林区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第一张报纸、第一家制材厂等不计其数的“第一”的诞生,山岭人逐渐过上现代生活。
在土生土长的出租车司机李严看来,他的幸福感则来自图里河的“补丁路”终于变成“阳关大道”。
1998年,为解决长期以来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中国政府启动“天保工程”,林区人放下斧头拿起锹镐。
郭秀山是“林二代”,16岁就接过父亲手中的油锯。“天保工程”实施后,在一次植树过程中,郭秀山无意中找到自己当年伐倒的第一棵树的树桩,便在旁边栽下了一棵落叶松。20年来,郭秀山种了多少树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每种下一棵树、养活一棵树,幸福感就爆棚。”。
图为林业人转型开起酒厂。 张玮 摄
图里河林业局官方数据显示,“天保工程”实施至今,图里河实现天然林三增长,有林地面积从275551公顷增加到356234公顷,涨幅29.28%;有林地总蓄积从1417.50万立方米增加到3618.53万立方米,涨幅155.28%;森林覆盖率从72.6%增长到91.95%,上升26.65%。
绿色一直是图里河的底色。2011年,图里河获批建设内蒙古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7年顺利通过试点验收。
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几乎涵盖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所有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地处亚太地区候鸟中线迁徙的重要通道上,是众多迁徙候鸟的重要驿站。
梁福进在图里河林业局工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鸟类摄影家,常常自己背着相机穿梭于林间和湿地公园。他告诉记者,理论上林子里应该有180余种鸟类,目前他已经拍摄到了130余种不同的鸟,并能准确辨认。
“每发现一只鸟儿,每听到它们在枝头吵吵闹闹,就知道生态在变好。”梁福进难掩愉悦地说,“我经常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听鸟鸣,幸福啊!”
记者在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遇到三三两两的游客结伴而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大多是当地人。
“我们现在的生活小康了,变身游客再走进林间,还能在清澈的河里摸鱼,这是我们林业人最幸福的事儿。”游客张鑫告诉记者。
进入秋季,大兴安岭的气候逐渐转凉,气温适宜,土壤湿润,正是开展补植补造的好时机。在图里河哈达林场42林班,姜立新和工友们开始拎着桶、扛着镐,穿梭在大山之间。
工友张玉金在前面用镐刨开草皮,姜立新紧随其后,单膝跪地,从桶内轻轻取出云杉幼苗,细致地栽植到张玉金挖好的土坑内。
张玉金打趣道:“我们种树都是‘棵棵跪’。”
如今的林区“革命老区”图里河已然进入后采伐时代,曾经的伐木工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不断擦亮绿色生态这张闪亮名片,创造更多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