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成长期变得越来越长,他们普遍晚熟,也更依赖父母
“新型啃老”正流行 板子该打谁身上
嫌儿媳妇太懒多说了几句,没想到人家抱着孩子、拉着老公一摔门,走了!最近几天,仝大爷两口子跟丢了魂儿似的,坐立不安。
“孩子从小就是我给看大的,几天看不见,我连觉都睡不着。”仝大妈跟老邻居说起5岁的大孙子,直抹眼泪。这几年家里添了孙子以后,儿子干脆带着媳妇孩子一起住了过来,老两口每天照看孙子、做饭、收拾屋子忙得没空歇脚,仝大妈的腰疼也越发严重;但好不容易清静下来,却失眠得了心病。思来想去,老两口做了一大桌子菜,想方设法让儿子劝媳妇把孩子接回来。
老邻居笑她是“受累的命”,仝大妈却说:“儿子不光是让我们带孙子,也是怕我们寂寞,我们受点累,也高兴。”
如今年轻人“啃老”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大城市房价高,大多数年轻人靠工资不可能买得起房;工作压力大,双职工小夫妻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于是本该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责任顺理成章地往上一代传递,“啃老”也被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些已成年且有谋生能力,却赖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如今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觉”。这些年轻人有工作,甚至有的还收入颇丰,有的以尽孝的名义,小两口长期带着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还有的以工作忙为由,当起“甩手掌柜”,把孩子全扔给老人养。
“新型啃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看似尽孝,实则坑爹,是新型不孝”;也有人认为,“‘被啃’的一方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总是大包大揽,养出了‘巨婴’,自己受罪还不自知。”
“啃”与“被啃”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仝大爷和爱人忙活一辈子,给儿子攒下一套婚房,以为退休后终于可以享清福了。可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家一待就是3年,总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好说歹说,仝大爷托关系给儿子找了个工作,刚入职前几年,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儿子总喊钱不够花,仝大妈没事就悄悄给他口袋里塞上千把块钱。2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也很快生了宝宝,仝大爷两口子却更担心了,“儿子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怎么照顾好孙子?”
果然,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干脆一起住进了父母家。儿媳妇说,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陪孩子睡不好,于是小孙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睡。老两口每天买菜给大人做饭,还要给小孙子单独做一份儿童餐;要陪小孙子玩,还要打扫卫生,当然也顺便把儿子那屋一起收拾了。
遇上能干的爷爷奶奶,小两口更心安理得地做起“甩手掌柜”。下班回家,一桌子饭菜已经熟了,俩人吃完饭连碗都不洗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赶上假期,两人还要“二人世界”去旅游几天。前阵子,仝大妈腰疼得厉害,想去医院看看,便问儿子和儿媳妇能不能请假看一天孙子。没想到,儿媳妇脸色立刻不好看了,说“请假一天要扣很多钱”,又说“您这老毛病,看了也好不了。”仝大妈有些生气,多说了几句,结果上演了儿媳妇带孩子“离家出走”事件。
事后仝大妈也“想通了”,“都说常回家看看,我每天都能看见儿子和孙子,累也值了。”
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年轻家庭很多。明明有能力却依然全依赖老人供养自己的小家庭,便成了所谓的新型“啃老”。对老人而言,看似是儿女天天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实际上他们也有苦难言,不仅失去了晚年的自由时光,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还得不断给孩子甚至孙子搭钱。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教研室主任李伟认为,“啃老族”日益扩军的背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养老模式有一定关系。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家庭为单位,父母养育下一代,而子女长大后再赡养父母的模式,因此中国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分得特别清楚,“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帮助,并不会因为子女成家立业而停止”。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家庭的规模在缩小,“421”的家庭结构里,独一无二的那个孩子从小就享受了更多特权,也使得“啃”与“被啃”的双方,都觉得似乎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