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8月14日电(记者 李典)穿过蜿蜒山路,坐落于浙江四明山脉北麓的中村村悄然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个曾经“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偏僻山村以数字化改革,托起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的绿色发展。
正如木桶之短板,乡村数字化一直是农村发展的掣肘。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2019年年底,杭州、宁波、湖州等4市被确定为浙江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宁波数字乡村建设随即驶入“快车道”。在“两山”科学论断指引下,宁波余姚着手打造智慧旅游、智慧农业云平台、数字田园等推动乡村数字化。这其中,余姚市鹿亭乡中村村的“山乡巨变”便是一大缩影。
中村村特色民宿。 李典 摄
小民宿连起乡村大发展
和许多山村一样,中村村面临着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等发展桎梏。但实际上,藏在深山的中村村森林覆盖率达84%、有着“天然氧吧”之称,是浙东地区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如何将这些绿色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6年前,乘着“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在浙江等10个省市启动的东风,中村村开始推动光纤宽带建设、无线网络覆盖等,种下了一颗“智慧旅游”的种子,为之后开拓数字化之路提供了可能。
从村中远眺,四处尽是苍翠。基于这一绿色优势,中村村凭借此前打下的网络工程基础,“试水”引入原舍树蛙部落民宿项目。以原生态的木头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石头、竹子等,当地建成了三角树屋、穹顶树屋、鸟巢树屋等民宿。别样的“树上民宿”风格,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房间几乎一票难求。
很快,一批走出村子的年轻人“嗅”到了机会,选择从城市回归。三间爿民宿老板王百能便是其中一位。“我们回来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王百能告诉记者,从2016年回到家乡,他的民宿一点点发展成如今8栋楼、40个房间的规模,“许多客人都是专程而来。”
民宿业的火热让村庄坚定了发展“智慧旅游”的信心。AI人工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虚拟旅游VR全景导览系统、负氧离子及云海指数发布系统……一个个“智慧项目”加码下,2019年中村村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20万元,接待游客26万人次。
当地溪鱼成为农家乐招牌菜。 李典 摄
指尖触网连起山庄致富经
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上,这一古村亦在思考:除了旅游与民宿,乡村的绿色发展还该着墨何处?
眼见因交通不便,种植户常常发愁“‘粘嘎嘎,甜咪咪’的番薯枣子没人要,加工的番薯粉丝也无人买”,中村村尝试用“网”为农特产品插上远销的翅膀。
种着几十亩番薯的郑亚凤举起手机,告诉记者,只需扫一扫二维码,顾客就可以在“美丽四明山”平台上下单,在家“坐等”来自大山深处的农特产。这是2018年鹿亭乡在中村村搭建村级服务社,构建为农服务“一站式”平台的成果。
2017年,浙江自下而上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合联体系,为乡村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发展贡献着“合”力。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农合联协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组织(企业)”,针对农民面临缺信息、缺技术、缺销路等问题,提供合作、投资、经营等服务。
有了农合联提供的线上销售平台,像郑亚凤这样的种植户再也不用愁自己产品的销售问题。除了番薯制品,中村村特色的笋干、鱼干等特色农产品也纷纷“入驻”。
民宿帮忙展售当地农特产。 李典 摄
“现在,村民们只需要把加工好的农特产送过来,平台会及时上架、宣传,最后根据订单及时发货。”中村村服务社联创客林倩倩说,这样一来,中村村的农特产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价格也至少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