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2021-06-23)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也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 在2021长三角健康峰会(溧水)暨第二届中医药博览会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回顾了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
后疫情时代,如何总结抗疫经验,指导中医药走好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如何有效应对未来疫情防控?
大疫出良药
中医药战“疫”贡献多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伯礼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并带领中医团队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调查疫情,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方药。
“只隔离不给药,只算成功一半。”疫情暴发之初,张伯礼提出对疑似患者、发热人群、确诊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等人群在严格隔离基础上普遍服用中药。经过一段时间坚持,确诊的阳性率由2月初的80%,降至中旬的30%,到月底仅为10%,缩短了退热时间、痊愈时间,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的比例。
根据张伯礼、刘清泉提出的“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方舱内主要对患者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舱内564例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出院无一人复阳。这恰恰说明了中医药控制转重率的作用,也说明使用中医药完全可以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
大疫出良药,张伯礼介绍,从全国几十个药优中选优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鉴定,发现药方中100多个化学成分能通过21条通路作用在病毒的一些相关靶标上,证明了药方可以抑制炎症风暴,调节免疫应答。
“对于重症患者,中医药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病理环节也起到关键作用。”张伯礼提出,较多重症患者接受了中西结合治疗后,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面对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仍出现呼吸功能、躯体功能等障碍,疲乏、心悸、肌肉酸痛等表现,张伯礼提出需进行及时中西医康复干预,并早在去年3月,组织国内中西医专家联合编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有效指导恢复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更让他欣慰的是,最近总结的病人一年以后的康复情况显示,国内病人并发症少而且症状轻,康复状况远好于国外的病例,“我想,这也是贯彻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方针的一个成果。”
数经考验
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划重点”
一场疫情,让中医药再次暴露在聚光灯下,下一步如何走好中医药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路?
“可以说,是科技助力中药老药新用以及新药研发。”据张伯礼介绍,在疫情早期,化学药和疫苗都没有可及性,在紧急情况下张伯礼团队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已上市中成药快速筛选和抗新冠病毒中药活性筛选及新药研发。同时创建了应急状态下中药新药发现模式和关键技术,建立“经典文献—组分筛选—药理评价—临床验证”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中药制剂并在一线应用。
抗疫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促进还体现在阐释清楚中医药作用机制,张伯礼告诉记者,采用动物模型、细胞实验及网络药理学方法,从调控机体生物分子网络的角度阐释了宣肺败毒颗粒多成分多靶标治疗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初步阐释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的紊乱,抑制炎症因子风暴,保护主要脏器功能,同时也有一定的抑杀病毒作用。
更大的收获是,经此一“疫”丰富了中医药理论。张伯礼指出,传染病在中医体系中属于“疫”的范畴,明确疾病症候特征和演变规律是科学制定中医诊治方案的前提。通过临床数据,明确湿、热、毒、瘀、虚是症候要素,湿毒郁肺为其核心病机。“查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没有‘湿毒疫’一说,而这次明显是‘湿毒疫’的特性,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呈现兼夹发病的区域特点,据此明确了治疗方向,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五个“首次”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