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向青少年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

2021
08-26

中医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原标题:中医药可以“很有趣”——上海面向青少年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的学生在识别中草药。资料图片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部署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普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率先编撰面向全年龄段青少年的中医药系列科普读物,搭建起国内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慕课科普平台,打通大中小学实践平台资源,建设校园科普工作站和“百草园”,在不少学生心中播下了中医药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开展形式多样、覆盖基础教育全过程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说。

校园里有了“百草园”

对城里的孩子而言,要分清平日吃的五谷杂粮是什么,认识身边的常见植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准确辨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孩子们却有自己的“小草朋友”,还有一片共同的乐园——“百草园”。

通泉草、阿拉伯婆婆纳、一年蓬……这些上海本土常见的草本植物,孩子们很快就熟悉了。在校园里,他们搜寻并拍摄自己的“小草朋友”,自主完成校园小草调查报告。学校则会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老师给孩子们作专题报告。

“原来蒲公英也可以入药啊”“车前草是药用植物”“这种香香的植物是薄荷”专注探究的过程是快乐的。不必说芳香甘美的玫瑰、解暑化湿的藿香,也不必说橘和枸杞的性味和功效,单是认识金银花、薄荷、艾等一批药用本草,就足以让“小农夫”们乐在其中,自觉担当起了“百草园”的日常养护工作。

陈佳咪是蔷薇小学的自然教师。她告诉记者,孩子们渐渐对这些本草植物有了感情,有了责任,心情也会随着本草的生长变化而变化。一个老师们眼中的“熊孩子”,成为“百草园”的“小农夫”后,每天都会准时到老师办公室,询问要不要浇水,仔细查看植物的情况,一片紫苏在他的照顾下长得特别茂盛。

“别小瞧一株小小的植物,它蕴含的价值是巨大的。带领孩子们认识身边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在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同时,也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播撒在孩子心中。”陈佳咪说,这也是热爱本草植物的她,主动加入学校传统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团队的原因。

多位老师坦言,面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要讲清楚“何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委实难度不小,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从理论研究、资料收集,到环境改造、课程构建,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记者了解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不仅建设了4所大学附属高中、初中和小学,还在沪上20所中小学建立了中药百草园特色示范性基地、中药标本陈列室和中医药科技实验室,向学生讲授常用的中药种植和应用知识。不少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不知不觉爱上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教学

“老师,葫芦真的能治病吗?”一堂语文课上,青年教师陈忆瑶从“悬壶济世”这一成语的讲解入手,带领学生开展关于葫芦的药用价值研究。“中医文化进课堂”这一课题开展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的老师们开始了中医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医知识的融入,丰富了课堂,也传承了文化。

陈忆瑶告诉记者,在学科教学开展中,学生们争当“中医小专家”,主动挖掘身边的中药知识。比如,从“陈”字的“老、旧”这个义项联想到陈皮,进而了解陈皮的药用价值。创新的课堂模式,让中医药文化不再远离生活。

赵卉是晶城中学的地理老师,教学中,她会有意识地寻找地理学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发掘学科的育人价值。一节《橘逾淮为枳》的课,看似普通,实际上是反复思考才确定的主题。“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不能太难,不能太枯燥,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最好和地理学科有机结合,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培养地理学科素养、提升学以致用能力的目的。”赵卉告诉记者,在查阅资料时,注意到橘和枳的差异,这让她来了灵感:《橘逾淮为枳》既是中学必读的文言文故事,又涉及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同时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药材,这样跨学科的整合与联结,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富有意义的思维“体操”。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