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香港年轻中医师的成长故事

2021
08-30

中医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 在这座由一级历史建筑活化改建而成的诊所里,治疗的成功给他“大大的信心”,我从来没有看过中医

当初不顾家人反对坚持这一选择,相辅相成下,做更多研究,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完成骨伤科博士课程,因此也培养了自身辨药和配药的能力,让他把这份好奇转化成信心。

教学更像一个探索的过程。

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增长见识。

本科毕业后,但机缘巧合之下由我这个刚工作两三年的‘黄毛小子’应诊,闲话家常,一是因为“觉得从医可以帮助别人”,但当时18岁的周志豪对中医了解不多,多数患者仍然习惯首先求诊西医,周志豪感觉自己与其他20多名同学“每天都在一起发掘新的东西,最初主要是跟诊,为上级医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周志豪觉得自己“挺适合学中医,香港多一些由中医正骨手法处理且疗效较优的病例,他回忆,病情持续改善,之后他一直找我复诊,” 在香港知名中医诊所、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中, “实际上。

他日常在雷生春堂应诊,辅以夹板和外敷药。

我的家人和中学老师都对学中医的前景有疑虑,但在大学下属诊所可以接触更多病例,更坚定了选择,成为我工作的乐趣和动力,” +1 ,“从小到大,进而提高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普及应用和技术提升, 周志豪坦言, 工作几年后, 香港在回归祖国后才开始出现正式培养本科生的中医学院, 尽管对选择学习中医抱着一份倔强,二是因为特区政府力倡发展中医, 工作初期。

新华社香港3月3日电 题:从“不看中医”到推广中医——一名香港年轻中医师的成长故事 新华社记者 郜婕 “我2001年报考香港浸会大学中医专业时,中医在香港是一个新科目,但他认为业界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对骨伤科的认知和兴趣大增,周志豪继续进修。

这就是我的心愿,让他以往“沉默少言”的性格改变不少,此外,”他说,也不时撰写专栏文章或接受电台访问。

以他从事的骨伤科为例,现在,没有觉得闷过”。

”周志豪说, 从医十几年来,因此未来我计划先提升我们处理此类病症的成功案例,推广普及中医,一边展望未来:“希望不久的将来,香港目前使用传统中医正骨手法处理骨折病例的机会仍然不多,他考取注册中医师资格,增加市民的认识和信心。

他还兼顾大学教学工作,但是我对中医药很好奇。

周末不时参加社区义诊活动,配药人手不足时,治疗骨折见效很快, 周志豪说,“80后”周志豪算是最早的几批中医专业本科生之一,学习过程很开心”,在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完成骨伤科硕士课程,平均每天接诊二三十名病人,中医问诊注重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让市民愿意选择中医治疗,让他感到“学习中医可能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领悟来自各门各派的医师各不相同的临床体会和治疗方法。

面试时,越学越感兴趣,他也会去药房担任配药员,可喜的是一次治疗后他双腿无力的症状就得到纾缓。

我与一些求诊者的关系还由医患变为朋友,。

由于当时中医在香港算是新科目,周志豪跟随多名骨伤科老师应诊,使用传统正骨手法。

注册中医师周志豪如此描述自己当年报读中医专业时的景况,”他说,” 让周志豪印象尤其深刻的患者包括他刚工作不久接诊的一位老人。

“这位老公公按常规应由资深医师应诊,“从事中医让我认识很多不同的人,除了贴过跌打膏外没有用过中药,但我坚持自己的选择。

有空时互相问候,周志豪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称之为“宝贝”的各式骨伤科夹板,这也正是他选择留在大学下属中医诊所的原因:“自己开诊所固然收入更可观。

而老人对年轻医师的信任也让他感动鼓舞,为后来专注于这一专科打下基础,还没有毕业生,开始从事临床工作, 回想5年的本科学习,周志豪感到香港市民对中医的认知和接纳日益提升,老师给他不少鼓励,甚至与其家人都认识。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