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陆柯言
试想一位老人无法独自起床、用食、穿衣、行走,甚至产生言语和行为错乱的场景,常人似乎难以带入这样的状态,但这却是中国400万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
在听闻过无数个这样的患者故事后,任康在2013年创办了臻络科学。创业之初,他为公司写下了两条使命:第一,用技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品质;第二,用技术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
臻络科学专注于研究针对帕金森病领域的新型医疗技术及服务,这是一个极为细分的市场。任康之所以会从此起家,与他医学世家的背景不无关系。他的的本硕专业是自动控制,博士主要研究康复机器人方向,对医工结合的方向十分感兴趣。
全球范围内,针对帕金森病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做新型技术的公司少之又少。公司成立之初,这个市场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帕金森病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运动障碍类疾病的一种,早期症状表现为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等,也可能伴随认知障碍问题。严重时,则有可能出现包含重性抑郁在内的多种非运动症状等情况。
这种病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数据显示,约有1% 的60岁以上老人患有帕金森病,而65岁以上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7%。
相比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致死率较高的病症,过去帕金森病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但近几年随着全球对脑疾病的逐步重视,帕金森病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全球的关注,但就目前的医疗条件来说,帕金森病仍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
任康告诉界面新闻,帕金森之所以难以被正确的发现和诊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缺乏客观的评估及诊断技术体系,而这正是臻络科学切入该领域的关键。
一个可供对比的例子是,医学上可以通过患者的血糖指标来判断其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患者也可以自己在家测血糖,从而进行病情控制。
对于帕金森病而言,它的主要症状聚焦在外在的运动症状表现,而过往并没有针对其症状客观评价技术,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临床医生肉眼观察并结合患者口述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一旦病人自我描述不正确或医生主观判断失误,就会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任康表示,由于早期阶段的患者自我很难意识到自身已经存在罹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或去医院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漏、误诊,中国大概有70%左右的帕金森患者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运动行为感知技术和数据科学,臻络科学正在构建一套新型的帕金森病评估诊断技术体系,旨在解决“诊断”的难题。
比如,让患者穿戴内置传感器的设备,捕捉其运动姿态,从而建立个体空间运动模型。再结合运动学及动力学原理解析,便能够基于此构建出一套可用于临床参考、并具有技术可复制性的评估诊断体系。
“这是一个从主观走向客观、循证走向精准、经验性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任康表示,相比医生通过肉眼观测和病人口述来判断病情,这一体系未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临床诊断的效率和一致性。这种基于数字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方法,也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一种全球流行的研究热点。
除误诊和漏诊的问题之外,帕金森病的治疗也是一大难题。现阶段的帕金森病药物只能一定程度的缓解症状,并不能彻底治愈。即便得到治疗,其效果也因人而异,并经常出现波动,甚至有可能伴随一系列运动并发症。
对此,臻络科学正在尝试为患者提供数字疗法,这种新疗法基于传统的治疗药物搭配特定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针对性地追踪每一个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并实现动态化的闭环治疗策略调控。
任康表示,在过去半年的试点中,这种数字疗法被初步的证明比传统的单纯药物疗法具有更好的依从性及患者体验。因此,臻络科学计划今年在全国更多的医院开展数字疗法的拓展。
与此同时,臻络科学也在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一些系列创新医疗设备以补充目前药物和手术对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控制的不足,包括进食辅助、步态辅助、夜间症状评价等产品。比如睿餐防抖勺,能够帮助患者独立进食,即便患者在吃饭时存在手部的抖动,勺面也仍然保持稳定;而睿行步态辅助仪则能够识别患者出现冻结步态的情况,给予个性化干预刺激,帮助患者恢复行走。
虽然现有技术还无法完全治愈帕金森病患者,但在任康看来,通过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实现标准化诊断,再衍生出闭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已经能为患者的症状控制和生活品质改善带来很大的帮助。他计划,公司更远的目标是将技术体系扩展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用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