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均衡的浙江特写:村卫生服务站飞出“无人机”

2021
01-0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杭州12月31日电(张煜欢 黄龄亿)坐落在杭州城郊的余杭区仓前街道连具塘村卫生服务站,如果不仔细寻找,很容易被“淹没”在一片田野之间。

  “看呀,天上好像有只‘大蜘蛛’。”在卫生服务站的后院空地,一位护士似乎正仰头等待着什么,一旁村民家的孩童跟着抬头张望,便有了兴奋的发现——空中,一个“小黑点”正慢慢靠近。一阵风起,这只“六爪大蜘蛛”稳稳降落在黄色网架内。护士上前熟练地用钥匙打开运输盒,将血标本稳妥放置其中。1分钟后,“大蜘蛛”再次起飞,目的地是6公里外的仓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护士将标本放置进无人机。 黄龄亿 摄

护士将标本放置进无人机。 黄龄亿 摄

  连具塘村民闻国成知道,这份来自他的血液样本,只需要8分钟即可抵达中心血液科,20分钟左右,他的检验结果就会出现在服务站医师巴晓红的电脑中。“有了这个新玩意,我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闻国成笑道。

  穿梭于乡村田野间的“大蜘蛛”“新玩意”,源于浙江基层探索形成的医共体无人机物流运行网络。用无人机运送检验样本与医疗物品——这一许多地方还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在这个村庄已真切地融入到百姓生活的一环。

  “看不出来吧,六年前我还是个恶性肿瘤病人。”今年60岁的闻国成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似乎一点也看不出被大病折磨过的痕迹。唯独每年两次的复诊,和抵抗力弱导致的小咳嗽小感冒,令他一年之中少不了几趟固定的“医院之行”。

连具塘卫生服务站。 张煜欢 摄

连具塘卫生服务站。 张煜欢 摄

  “以前看病和做化验要跑到余杭区里的医院,大医院里人山人海的,免不了排长队。一个简简单单的血常规,一趟下来算上来回路上时间,起码需要大半天。”

  现在,他从出家门到抵达村卫生服务站只需10分钟,服务站门口与老乡们唠几句嗑的时间里检验结果便出来了。

  “村子里老人多,像老闻这样需要定期复诊的病人之外,也有不少人患有慢性病,化验、配药过去都得到大医院来回奔波。”巴晓红是村卫生服务站里年资最久的老医师,也是“巴氏中医”的第三代传人,每天慕名来找她问诊的病人总是将小小的诊室挤得满满当当。对于村民们看病难的问题,三十年来她看在眼里。

  “如今不一样了,我们村卫生服务站里也开起了化验室,加上有无人机送标本,村民省了不少力。”巴晓红说,“百姓能看得好病,就是我们乡村医生最开心的事情。”

  这些来自百姓与乡村医生的朴实心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疗卫生资源的下沉,逐渐“照进现实”。

村民闻国成在服务站医师巴晓红处就诊。 张煜欢 摄

村民闻国成在服务站医师巴晓红处就诊。 张煜欢 摄

  余杭二院党委书记、院长金国利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余杭二院医共体率先探索推出医共体无人机物流运行网络,打造“卫生服务站——分院——总院”三级联动的“天空通道”医疗服务。通过开通固定航线,由无人机从卫生服务站向分院运送检验标本,当分院亦无法化验时,可通过无人机送至总院。相较地面运输时间缩短了2/3。

  “通过让机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解决了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群众看病难等问题,促进医共体医疗服务整体效率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金国利称,此外通过信息一体化,村卫生服务站即可查询到检验结果,大大提高了百姓满意度。截至目前,余杭二院医共体已运输各类检验标本4000余份,飞行架次800余次。

  乡村卫生服务站飞出的“无人机”,亦打开了有关城乡均衡的崭新想象。

  在浙江,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卫生院开发出“家庭医生智能随访系统(智医助理)”,实现了慢病管理由传统的人工电话随访向人工智能随访模式转变;在该省西部山区开化县,覆盖全县的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区域心电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贯通了基层的检查、上级的诊断、区域的互认的服务链条,让老百姓“大病不出县”……数字化手段,正成为区域资源均衡布局的“左膀右臂”。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