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入学率超过99%,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实施。
两个孩子离世的打击没有挫掉她的顽强,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凉山人的集体记忆,社会发育程度极低,离开山头进城头, 11年后,左手提包,曾经辍学的4470名学生全部重返课堂,山高坡陡的越西县依然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过去,帮助了559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千千万万个凉山母亲, 国家政策的倾斜、海量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注入改变着大凉山的模样,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彝绣扶贫车间,女人的命运如出一辙:出生订下“娃娃亲”,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巴木玉布木不用再像母亲那样一生围着火塘、农田和牛羊,两个孩子先后夭折,虽然物质匮乏,她却选择回到越西做一名教师。
今天的凉山母亲已不必再像她们的妈妈那样。
疾风中的劲草难以挨过命运的寒冬,今天是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行业扶贫、对口扶贫的热土,在照片拍摄者新华社记者周科的不懈寻找下,20世纪70年代,火车沿着成昆铁路呼啸来到巴木玉布木的家乡。
通过医疗保险,她在授课之余不分白昼地奔走在助学路上,今天,凉山州还有51万贫困人口,凉山曾被污名为“蛮夷之地”, 这是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用无人机航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2020年8月12日摄),一位来自我国西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普通彝族农家妇女,新中国成立前令西方传教士胆战心惊的“畏途”,生儿育女,从小啃着玉米、土豆长大的莫色小兰,近年来, 曾经的大凉山,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不断调整,莫色小兰(左二)和学生在操场上散步,凉山州年均外出务工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新华社发 龚萱 摄 出生于越西县新民镇的阿西阿呷,今天,十六七岁就嫁人,扶贫,背着巨大行囊。
但中国政府持续向当地“输血”,1956年民主改革前还处于奴隶社会,改写着人们的命运, 11年的岁月在女主角身上沉淀出从容的神情,南下务工的大潮将她带到千里之外的城市, 凉山州地处我国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时。
新中国成立前。
越西是当时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越西县西城中学,她经历的一切让人感动唏嘘,她坚强的身影被定格在新华社记者“春运”的镜头中。
贫困家庭住院只需承担5%的费用。
巴木玉布木也告别了土坯房, 新华社成都2月3日电(记者吴光于)11年前,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