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在这个县城开的会,让全国农村坚定“主心骨”——再看“莱西会议”
新华社青岛4月3日电 题:在这个县城开的会,让全国农村坚定“主心骨”——再看“莱西会议”
新华社记者余孝忠、张旭东、闫祥岭
“说庄扶,道庄扶,别看庄扶分田到了户,一步也离不开党支部。”
这是30多年前,山东省莱西县(1991年撤县建市)后庄扶村村民自编的顺口溜。
如今“家家住上小洋楼、生老病死全不愁”的后庄扶村村民,自豪的“底气”依然是村党组织,村里的文化广场被命名为“初心广场”。
后庄扶村是村级组织建设“莱西经验”的源泉和生动实践者。1990年中组部等多个部门在莱西召开会议,总结推广“莱西经验”,确立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莱西会议”成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此后,“莱西经验”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农村地区坚定依靠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实现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莱西实践”解新题
今年68岁的周明金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这缘于改革开放初期他牵头的一项重要调研。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粮食产量大增,但农村也出现村集体服务功能弱化、部分村党组织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就成为当时的新问题。”周明金告诉记者。
1985年,时任莱西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的周明金带队,对“农村工作由谁抓、抓什么、怎么抓”进行调研。40多名干部,分成9个组深入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农民真心话。
“地分了,单干了,党支部也就靠边站。”
“没了党支部,就像灶膛里没了柴火,这一大锅水还能烧得开?”
“党支部的火什么时候都要烧得旺旺的,不能自个降温,凉了群众的心。”
……
走访800多个村庄后,调研人员发现:凡是发展好的村庄,村党支部作用都发挥得好;凡是发展落后的村庄,村党支部力量都很薄弱。
“我们的调研回答了三个‘抓’:谁来抓,必须发挥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怎么抓,村委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什么,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把大伙的心拢在一起。”周明金说。
在调研成果基础上,莱西县积极探索,总结出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
--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
“三配套”经验在莱西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粮食产量从1983年的7.69亿斤增长到1988年的8.7亿斤,农民年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443元增长至1989年的838元。
“莱西会议”开新局
莱西的村级组织建设经验引起山东省和国家部委关注。1990年8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史称“莱西会议”),总结推广“莱西经验”,确立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
此次会议后,莱西市深化“莱西经验”,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1992年被列入山东省经济强县,2004年挺进全国百强县(市)。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脱贫攻坚战中,莱西继续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听党话,跟党走;种葡萄,拔‘穷根’!”莱西市沟东村葡萄连廊上的这行字,是全村人的心声。
这个库区搬迁村一度以“三堆”(草堆、土堆、粪堆)而出名,2014年被定为山东省级贫困村。为使“户脱贫、村摘帽”,党支部书记高维玉将村庄分为四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党群服务员,培育文明村风民风;依托当地水源优势,带领村民种葡萄,依靠产业脱贫。
“没人领着干,庄稼户啥都不敢干。”高维玉说,“刚开始动员种葡萄,很多人都犯嘀咕,种苞米还能有千八百收入,种葡萄亏了怎么办?我就动员党员和村干部先种。”
去年,沟东村人均纯收入2.2万元,是2014年的近4倍。“家里房子翻新了,我还买了两辆车。”村民王少尉说,“当初种葡萄两年都没结出果,我都准备拆了葡萄架,幸亏支部书记拦了下来。”
2016年底,莱西市531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莱西市35个山东省定贫困村、58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
“莱西经验”续新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组织保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