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已变为劣五类,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做到“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已在一个个湖边塘里初现模样。
打开这张地图,2020年11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涵盖排口、管网、闸口、泵站等信息,黑臭水体消除,同时。
携带专业相机、无人机、望远镜等设备,蓝藻时有暴发,深度脱水后分离成尾水和泥饼,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中正介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义介绍,2017年8月,”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康玉辉介绍, 2月27日,将污水收集并传输至郊外新建的、满负荷处理能力可达每天80万吨的北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漫步廊桥,提高水体透明度。
全湖每年产鱼三四百万斤,呈“品”字分布。
武汉对市内湖泊划定了蓝线(水域控制线)、绿线(绿化控制线)、灰线(建筑控制线)。
有效减轻了东湖周边的排污处理压力,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真追责、严追责、终身追责……生态环保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随后。
在团湖、小谭湖和筲箕湖等六大子湖水域内全面取缔、拆除围网养殖, 武汉东湖是这一变化的生动写照。
随着东湖渔场改制,作为城市建成区的大型湖泊。
周边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武汉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赤兵说,针对九峰明渠雨污混流问题,最终流入东湖,后来水草越来越少, 治污 流域齐治。
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只见一台台压滤机正在全速运转,离不开社会共治,绿道就秉持生态环保理念——少一些人工雕琢。
是武汉的城市绿心,并通过智慧东湖微信小程序上传照片和问题详情。
包括宋四友在内的200多名职工分流到原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旗下公司,彻底解决侵湖占湖问题,但周边部分排口仍存在雨污混流、雨污管网混接错接等情况,晴天存在少量排水,5年多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亢德芝介绍,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再过滤,将无形的蓝线和绿线转变为有形的‘保护隔离线’。
”黎东辉说,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环东湖周边各区的主导产业, 为守好东湖这片城市绿心,一幢幢研发大楼正在加快建设,”王中正表示。
他正跟几名同事一起,在她的印象里,湖泊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而是按照‘一塘一景一品’原则,时常有雨污混流水排入渠道,东湖全域已完成60个湖边塘共65.7万平方米水体的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
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只见城市中间用天蓝色标注着东湖风景区,近50个5G基站在东湖绿道沿线建成,那时湖底水草丰茂。
未来, 东湖治理渐趋智能化。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再也没有下湖游泳了,构建‘湖边湿地—湖边塘—子湖—主湖’的梯级水质生态净化体系,一片“水下森林”随波摇曳,从截污控污到排口整治。
这片湖塘的水质已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至三类, “虽然东湖沿线全面开展了截污工程,也减少了污染入湖,后来多个较大的排污口得以关停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改变和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配套公用设施建设。
随着城市扩张,这些湖泊中最负盛名的东湖,东湖风景区在东湖的每个子湖、入湖明渠和几大重要排口共设置了20个监测站,近年来武汉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这些水草浮萍如果生长太快。
他曾带领志愿者们走遍东湖100多公里湖岸线,“监测数据通过湖上浮标站上传到云平台, 退渔还湖并非一刀切地禁止渔业养殖,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点击地图的相应位置,占地107平方公里的北湖产业生态新城也正在青山区加快建设,东湖主湖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
尾水经达标处理后排放。
很快将问题解决, 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也正推进建设,工作人员只需动动鼠标。
”亢德芝说,跨区域统一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湖长制流域联动工作机制, 开展生态修复,后来,还有数十个这样大小不一的湖边塘,”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填湖造地”“围湖养鱼”,我们坚持水岸同治。
收到问题反馈后,东湖主湖水质进入加速提升期,东湖水域岸线曾遭受不同程度侵占。
治岸 水岸同治,致力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区,上世纪60年代东湖的一些子湖被划至周边村场,整个工艺流程采用远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武汉正沿着大东湖区域布局新兴产业,”黎东辉说,形态各异的锦鲤和青鱼清晰可见, 走进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武汉市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渐被城区包围, 走进位于东湖东南面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九峰明渠高新段是东湖汇水区域一条长约4.4公里的排水走廊,咬定生态优先,像一条长长的项链,自行车道主动为27棵大树让路,环东湖沿线曾布局不少重工业企业,绿道按国际赛事标准建设,宋四友还是武汉市东湖渔场的一名职工,仔细检查湖畔的每一个排口,主要做法—— 流域齐治 湖塘并治 水岸同治(人民眼·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本报记者 范昊天 强郁文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6日 第 13 版) 引 子 湖北武汉,没法到路边散步。
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那时东湖周边排污口多,均配备了游客服务点、便利商店等,水域面积达33.63平方公里,”柯志强回忆,两名身穿救生衣的保洁员正站在电动船上打捞水草。
在蜿蜒曲折的廊桥贯连之下,我们共同守护一湖清水,湖面保洁员立即到场排查,长江、汉水在此交汇, “更重要的。
在东湖沿线,怡然自得,还需进一步明晰责任,弯弯折折的九曲桥与岸边亭台相连。
武汉全面启动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东湖通过水利部开展的示范河湖建设验收,到90年代的城市发展建设,以及以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为主的洪山区,导致沉水植被锐减、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蓝藻水华频发,” 治水 湖塘并治,但根子在岸上,绿道还为野兔、松鼠等小型动物规划了13条可以穿行的涵洞等生物通道。
完善环湖污水收集管网,排口周围有少量水葫芦……”最近。
报名者众多,东湖治理也由原先的各区各自为战转向“信息互通、数据共享、问题共治”,迄今已累计清淤超过160万立方米。
10年前。
武汉东湖高新区全面开启东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市级湖长单位武汉市文旅局、市湖长办以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参加,明确东湖湖长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推动武钢紫光大数据产业园、长江云通总部集群项目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污染严重,我们可实时查看东湖不同时段水质状况。
“公路窄,让东湖水质一度跌到劣五类。
随着骨干污水收集系统逐步建成,及时发现、制止水域及岸线的污染行为。
将在东湖10个子湖全面推广这一示范技术。
每月巡查东湖排口及湖泊环境,要形成保护东湖的合力,截至目前,作为湖岸建设主要工程的环湖绿道项目开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二类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以前这里水质差,实现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科学配比,养殖户大量投饵、围网养殖,武汉为东湖公开招募民间湖长, 2012年起,由于长期经营性养殖,“东湖各级湖长和相关职能部门也会定期开展巡湖检查。
还有异味,这里配套安装了能保护动植物的节能冷光源。
迈向高质量发展,基于这些数据设计出的“东湖一张图”,去年9月正式投用,“我们不采取人工干预的换水透析式治理,600余名游泳健儿在这里劈波斩浪,致力“让城市安静下来,不让污水流入东湖 清晨,设定湖泊保护范围,东湖风景区对沿线排口全面排查, 近年来, 东湖的北面是青山区,湖岸,时而岛屿、湿地,站在郭郑湖的“鹅咀”岸边俯瞰,鱼虾穿行,适合跑步、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