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北斗、空间站,大国重器“三剑客”显国际范

2021
04-19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

  大国重器“三剑客”尽显国际范儿

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新华社发

  近年,“大国重器”成为高频词,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和人们的言语表达中。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持续奋斗,中国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大国重器,它们有的助力揭示宇宙奥秘,进一步推进人类认知;有的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实现巨大跨越,促进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有的大幅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生活方式变革……

  这些历经多年倾力打造的大国重器,在新时代具有更为广阔深远的影响力。它们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天下观”,诞生于联系空前紧密的“地球村”,不仅成为新中国辉煌成就的显著标志,而且是增进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和重要载体。其中,被人们称为大国重器“三剑客”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可谓最具国际范儿,是促进中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先锋。

  从“中国天眼”到“世界天眼”

  探究宇宙形成之谜

  贵州省平塘县一个名为“大窝凼”的洼地近年来为国际天文学界所瞩目,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于2016年9月在此建成并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2020年1月,FAST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FAST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大国重器中的经典,实现了中国在天文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观天巨目”,FAST可谓“独步天下”,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10倍,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借助它,科研人员可以洞悉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在巡天“实战”中,FAST表现出色,截至上个月末,其已发现的脉冲星超300颗。

  从提出构想到建设、通过验收和正式运行,FAST一直吸引各国天文学家的目光,赢得了世界声誉,招来一批国际合作者。比如,201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一个研究团组和中国有关方面合作,共同在FAST上装了后端设备,开始了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观测。顺应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的大趋势,FAST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近日宣布,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FAST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时起,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这意味着,FAST对外开放进入新的更高水平,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开放合作中,FAST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更大贡献。

  对中方的开放姿态,国际社会有关方面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家娜奥米·格里菲思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关方面征集FAST观测申请,将有益于国际研究与合作,特别是给各国年轻科学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扩展研究领域。据她所知,澳国内有不少团队将申请利用“中国天眼”进行观测,非常期待能获得机会。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远东联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安东·科切尔金表示,中国同行对外分配FAST观测时间的邀请,对全球科学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FAST无疑将激发更多外国天体物理学家的兴趣,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工具。他相信,借助FAST,人类将获得更多重要发现。

  从中国空间站到国际太空站

  打造全人类太空之家

  4月的海南文昌发射场十分忙碌,中国航天科技精英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迎战世界航天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发射任务,在九天之上建造致力于推进人类认知、探究宇宙奥秘的重要航天基础设施——中国空间站。

  根据规划,在2021年和2022年,中国将实施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任务、4次货运飞船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今年初,中国空间站建设各项准备工作节奏加快。1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空间站任务试验队出征仪式,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三型号总指挥悉数登场发言,试验队员代表庄严宣誓。2月16日,经过1年艰苦训练,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完成预定科目训练,开始进入强化冲刺训练阶段。3月13日,文昌航天发射场对外宣布,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运抵该发射场并进入测试发射准备阶段。近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抵海南文昌发射场,之后进行最后的总装和测试工作,为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做好准备。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