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保山人”:影像记录20年环境变迁

2021
04-2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高黎贡山记录的鸟类有525种,我20年来拍到其中310种,蝴蝶也拍到了超过100种,这个数字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展示,也是高黎贡山保护成果的体现。”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局长毕争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我是保山人,我的工作也是‘保山人’。”今年52岁的毕争是云南保山腾冲人,从小梦想着走出大山的他,长大后却毅然留在了山里,从事高黎贡山保护工作20余年,过上了与鸟兽山林为伴的日子。  

  高黎贡山位于云南省西南,是中国西南绿色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

  高黎贡山多样的环境一方面带来了生命的繁荣;另一方面,在生态交错的地带,也会因为环境和物种的复杂,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加之生活在高黎贡山周边的村民原来环保意识淡薄,又有靠山吃山的习惯,导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曾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破坏。

  为保护高黎贡山的生态环境,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高黎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随后有一批当地人便投身于高黎贡山保护工作,他们亲切地称自己为“保山人”。

  高黎贡山于1986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人”更加认识到保护高黎贡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法律宣传、开展社区共管、让环保理念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手段,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1995年,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保山市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境内的百花岭村挂牌成立,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立体的气候,使百花岭成了名副其实的“野生鸟类博物馆”。

  种类繁多的鸟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慕名来此观鸟。村民逐渐意识到原来山里的鸟儿竟有如此魅力。游客的增多也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村民们便纷纷加入到保护高黎贡山生态环境的队伍中,从原来的猎鸟人变为现在的护鸟人。

  毕争2001年来到高黎贡山从事保护工作,他印象最深刻自己拍摄的关于高黎贡山的第一张照片:“山顶上是皑皑的白雪,中间是绿色的山林,下面又是金色的油菜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毕争开始用镜头去认知高黎贡山,认知大自然。最让毕争引以为傲的是,高黎贡山物种保护成效显著,10年间腾冲管护辖区内发现的新物种已达500多种。

  现在,绿水青山切实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依托高黎贡山整体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来越好,也将保护高黎贡山生态作为己任。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过着野人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正因为环境艰苦,留在保护区的人是真正热爱这份职业,并积极投身于对保护区内特殊物种的科研研究,他们长年穿梭在山中,蜗居在实验室里。

  过去的20年,毕争用双脚丈量着高黎贡山的土地,用镜头记录生命,守护大山。毕争希望以后能拍到更多的动物,期望着未来能够更多促成与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的合作,提升科研监测水平。

  目前,新一代“保山人”不断投入到保护高黎贡山的事业中,让人们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有更多的认识,也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完)

【编辑:房家梁】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