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9日电(徐婧 杜燕)每一个城市,总有让人心动的景致,让人留恋的地方。
提起北京,你会想到什么?红墙绿瓦的紫禁城、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又或是北京作为都城的原始雏形。再或者,是那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长长地延伸到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在北京,就有一群年轻人,用绘画传达热爱,用中轴线讲述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游客参观“中轴线上的生活”展览 徐婧 摄
用图画诠释中轴线
有关中轴线的历史你或许早已听说,也或许尚未了解,北京中轴线正在全力准备迎接它的新身份——世界遗产。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天安门、永定门、天坛等14处遗产点,遗产区与缓冲区总面积覆盖老城面积的65.4%。记忆中作为建筑载体的中轴线,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将中轴线和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给更多人?
“我们画北京,用图解释这座城市背后的轻知识和小道理。”这是“帝都绘”对自己的介绍。
作为历史符号的同时,中轴线也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书中介绍,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2°左右的夹角。当团队画出所有与中轴线平行或垂直的街道时,发现这一偏角至今影响着轴线附近的建筑,就连校园里的道路都有同样的2°偏角。
“帝都绘”的创始人宋壮壮介绍,《中轴线》这本书最重要的创作目的有二:一是希望能通过图画串联古今,让大家感知到中轴线不止存在于历史中,也贯穿在市民的生活里,是“活着的遗产”;二是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中轴线,拓展读者对它的认识。
《中轴线》主要分为三大章节:城市、建筑和生活。为了强调这条轴线的方位感,书籍采用上下(南北)翻阅的形式。团队还为每一章节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城市”是地图、“建筑”是模型、“生活”是插画。
为了扩充读者对中轴线的认识,在“建筑”这一章节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宫、天安门、钟鼓楼外,还加入了一些已经消失的建筑,尽量完整地呈现出中轴线的更多面;在“生活”这一章节中,则选择从日常的生活片段切入,比如宋壮壮儿时常去的北京市少年宫,在清代曾是景山官学。不同时代的学生在同一地点学习,以凸显中轴线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
“我们想做一本可以让你真正读懂中轴线的书,一本可以让你发现自己与中轴线的关联的书。”《中轴线》的推介中,团队这样写道。
在其发布的文章中,不仅有“中轴线”,还有“北京XX一条街”、朝阳区商场“之最”这样的地区生活指南,也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样的地标图解。
“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图这种比较现代的呈现方式,把中国的历史更多地和今天的生活建立联系,更加完整地诠释出中轴线文化”,宋壮壮说。
游客参观“中轴线上的生活”展览 徐婧 摄
让更多人喜欢北京
当被问及选择创作北京相关内容的原因,“帝都绘”的两位创始人宋壮壮和李明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答案:让更多人喜欢北京。
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每个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情感。李明扬上中学时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那时他家离学校较远,每天在公交车上的时间就成为内向的他和这座城市“独处”的时间。窗外的风景一天天变幻,他对北京的认知也在逐步加深。
“那时没有手机,在路上的时间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好奇,但现在大家可以看的东西变多了,真正能看城市的时间变少了”,李明扬说。出于这样的“担忧”,他们把一批喜欢观察、探索、传播这座城市的记录者集中在一起,用图画表达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的内容。
选择图画这种表现方式的原因除了专业使然,还与图画在呈现时的客观性有关。“我们发现照片和文字的表现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受主观因素影响,而绘图是客观的,尤其是建筑绘图,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宋壮壮说。通过绘画配合文字说明,能够在呈现出更多信息的同时锻炼读者的读图能力,也能更完整地展示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