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他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幕,是爆炸发出的火光。
2018年10月11日,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雷场“轰”的一声巨响传来,一枚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为战友遮挡了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他就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一个以血肉之躯为战友挡住危险,负伤后依旧向阳而生的90后排雷英雄。
现在,除了“排雷英雄战士”之外,杜富国还有一个身份——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因为眼睛看不见,杜富国需要花大量时间背诵稿件、精心磨合,之后才能开始录音。“(节目)成功播出后我觉得挺开心的,也很知足。”杜富国坚定地说,“我的新长征路才刚启程,请大家放心,我会永葆党员初心、军人本色,永远以战斗的姿态追梦圆梦!”
“到雷场去战斗”
“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2015年,当驻守边防的杜富国得知上级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在申请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那时,身边有人劝他:“地雷不认人,何必去冒这个险?”杜富国铿锵有力地回应:“怕死就不来当兵了,我要到雷场去战斗!”
刚到扫雷大队时,上级准备安排杜富国到炊事班,但他坚持到一线去排雷。经历了数月集训后,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400余名战友,义无反顾奔赴扫雷战场。
在搜排4号洞雷场一片不足3平方米的区域时,当地村民都说在这里踩踏过多次,“肯定没雷”。战士们向下清理了近半米也都是生活垃圾,可杜富国执意不忽视任何死角:“如果我们遗漏一个角落、遗留一枚地雷,老百姓踩到可能就没命了。”他主动带头利用半天完成清理任务,最终在周边搜排出爆炸物10余枚。
杜富国当时的队长龙泉至今记得杜富国申请入党时说过的话:“我入了党,就有责任带头干、挑担子。”龙泉说,走上雷场不到一年,杜富国就成了大队组建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在扫雷作业中,杜富国常常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大家都称他是“雷大胆”。负伤后,杜富国仍然希望能“装一双智能手继续去排雷、去战斗”。
从“戍边尖兵”到“扫雷能手”
“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百炼成钢”,这是杜富国的成长秘诀。
新兵下连,杜富国面临专业跟不上、体能不出众、动作不协调等难题,他暗自发誓:“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空隙时间啃教材、午睡时间勤加练习、每天早晚坚持负重跑……不懈的努力最终让杜富国在连队中脱颖而出。
中老33号界碑是全团公认最难走、最艰险的,按惯例不让列兵参加。但杜富国打破了这个惯例,他下连一个月后就主动申请,成了当时唯一一个到达33号界碑的列兵。令全团官兵更加刮目相看的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杜富国还是列兵时,就被破格推荐参加预提指挥士官集训,在上等兵期间就担任了副班长,是公认的“戍边尖兵”。
“一名优秀的战士,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及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形成的。”入伍这些年,杜富国从事过4个专岗,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置身生死雷场,杜富国深知“跟死神打交道,没有真本事不行”。刚到扫雷队时,他学习扫雷理论十分吃力,首次理论摸底考试成绩只有32分,这让他下了奋起直追的决心。杜富国的父亲记得,儿子的扫雷教材,满是圈圈点点的笔迹。渐渐地,杜富国的理论成绩一次比一次高。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学会5分钟,学精要5年”。为把笨拙的探雷器练成自己的“第三只手”,杜富国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为了练就探雷针的手感,他把连队的草坪扎了个遍。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束,杜富国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准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分辨出是金属残片还是雷管引信,还探索出“田字切割法”,设计出多功能卡口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