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量子产业的“探路者”

2021
05-1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社合肥5月12日电 题:做中国量子产业的“探路者”

  中新社记者 张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研究成果,量子信息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安徽省合肥市作为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诞生了一批量子产业的“探路者”。他们将量子理论和技术从实验室中带出来,尝试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产品和应用。  

  “我们团队的目标是紧跟谷歌、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致力于量子计算全栈式发展布局,打造自主可控的工程化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半导体量子芯片”首席科学家郭国平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初见郭国平,他正与一家芯片生产制造公司人员商讨工艺合作开发等事务,像这样投身“量子算力”,他和团队已经奋斗了15年之久。郭国平告诉记者,2005年,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并留校,当时中国量子计算的基础近乎空白,与先发国家差距巨大。从那时起,他放弃原本量子通信的研究方向,开始研究量子计算。

  “近年来,量子计算研究成果不断,但产业却发展很慢,这就导致许多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郭国平表示,量子科技发展光靠实验室不行,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与郭国平带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团队,联合创立了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在本源量子成立之后,许多科研人才纷纷选择回归加入,郭国平带出的第一位博士生——本源量子的总经理张辉就是其中一员。据张辉介绍,从2017年的10余人,到如今的上百人,本源量子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5%。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许多个“第一”成果诞生,包括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中国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等。

  郭国平表示,在可见的未来,量子计算将为药物研发、新材料设计、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提供“量子算力”支持,而这些都是经典计算无法超越的。

  在位于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批初创企业正将量子安全加密技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童迎伟是安徽云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团队主要从事量子安全办公系统和终端的研发和推广。

  童迎伟表示,印章管控是一个普遍难解的问题,该公司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技术团队、国盾量子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研发出了智能办公终端云智能印章。印章添加了量子加密模块,实现了印章管控系统的量子安全加密保护。目前,智能印章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并在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得到应用。

  田宝同同样创业于中科大先研院,自2017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量子安全数据库产品,构建了一套自带量子安全属性的数据库,根据需要可对特定行列、字段进行加密。田宝同表示,量子技术本身并不神秘,依托量子安全加密技术的应用,产品会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和团队需要去“探路”,通过不断迭代,良性循环,最终促进量子产业的发展。

  从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到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再到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合肥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打造量子创新技术策源地;另一方面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合肥已培育形成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其中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量子科技第一股”。合肥已成为中国量子产业的集聚地。(完)

【编辑:苏亦瑜】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