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坚守工作岗位,说经历比讲成绩更合适。把一件事情,一项事业从认真细致做到完善精致,甚至达到完美和极致是我工作的目标。”5月19日,刚刚荣获2021年1至2月“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副总经理冯清川,回忆起了自己的半生工作,十分感慨。
图为冯清川在接受“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记者采访。 宋秀杰 摄
从“0”到“1”
“智能制造不是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一整套技术体系的建立,里面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每一份资料只代表其中某一个单项的内容。”冯清川称,对于智能制造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言,“取经”只是拉开了舞台的帷幕,吃透“经书”才是表演内容的开始。
为了快速吸取别人的经验,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开启了闭关模式,在7个月的闭关研发期,团队所有人只有工作、吃饭、睡觉三种模式。午饭经常在会议室吃盒饭,吃完继续开会讨论。晚上,团队常常为了一个设备技术细节,在办公室争论至半夜。
通过对别人资料的学习,冯清川决定在日本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经过1000余天,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后,冯清川团队最终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并最终建成了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成为行业首个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目前,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二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内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从“0”到“1”的突破。
从平凡到不平凡
冯清川说:“智能制造是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对大量算法的统计,算不得什么高精尖技术。我冯清川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会有李清川、王清川来做。”
25年来,冯清川累计参与过400多个项目的钢构件制造任务,为这些项目优质高效完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其中,他参与的“空中华西村”钢结构工程荣获2011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并且该工程QC小组在研究“超大钢结构球体超高空吊装方法”课题中,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200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称号;
2014年,获“广东钢结构金奖‘粤钢奖’优秀技术人员”称号;
2020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科研中来到科研中去
如今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生产车间内的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已盛开了“金银花”,结出了“幸福果”。分拣搬运机器人实现无人化作业,坡口机器人加工效率提升70%,H型钢组焊矫产线实现人员投入减少40%、人均功效提高80%。
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冯清川带领着智能制造团队经历九千多个日夜,用心血一点一滴熬出来的。无数根青丝坚守成白发是他们最好的见证,到处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的生产车间是他们脑海里最深的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