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赋能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2021
05-2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嘉宁):赣西土地,群山环绕。当车轮驶过一道道山弯,翻过一座座山头后,坐落在玉皇山脚下的高滩村映入眼帘。高滩村原名金滩,位于江西莲花县最北部,在这片被革命烈火映红、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如今,红色基因依然在这里代代相传,乡村振兴也在这里绚丽展开。5月19日,记者来到高滩村,探寻这里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走进高滩村革命烈士王任的老宅,一件件油画、雕像与文物将人的思绪又拉回那段红色岁月。1927年9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高滩村,由于遭到敌人伏击,部队只剩下六七百人,士气十分低落。在部队不知何去何从时,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行军会议,作出“高滩不散摊”的重要论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会议结束后,部队向莲花县城进军,打下了自秋收起义后的第一个胜仗,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这座老宅作为秋收起义高滩行军会议旧址,现在已成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扬红军不畏险阻、浴血奋战的宝贵精神。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高滩村王家祠堂,是王佐支部开会活动的场所,这里展示着王佐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王佐支部的情况。1907年,王佐生于高滩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受红色文化影响,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高滩党支部。1927年9月24日凌晨,在秋收起义部队受到重挫的危急关头,王佐接应部队进入高滩村,为引兵井冈的莲花决策奠定了基础。1928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王佐惨遭杀害,年仅21岁。同年10月,中共莲花县委决定将王佐烈士所在的高滩支部命名为“王佐支部”,这是罕见的以人名命名的支部。如今,高滩村开展新时代“王佐支部”创建活动,打造党支部研学教育基地,每年吸引2万余名党员干部前来接受党性教育。

  在王佐支部陈列室里,年逾七旬头发花白的红色讲解员吴栋山在跟记者谈起红色教育时依然精神矍铄,“我知道我们莲花县每一位革命者的革命故事。只要还能够动,红色教育我一辈子都要做下去。”年轻的红色讲解员甘萍表示:“在参加红色讲解员培训之后,我慢慢地了解了‘高滩不散摊’的精神和革命烈士王佐的故事,以及王佐支部的历史,我更爱这片红色的土地,我更加想把这里的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精神传扬出去。”

  红色讲解员王燕经常给高滩村的孩子们开展红色教育,她说到:“我是从外地嫁过来的,耳濡目染之下,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红色文化,之前我是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现在我把这里的红色文化教给孩子们,未来我还会继续下去。”

  除了开展红色教育,高滩村还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创作了一批红色文创作品。例如,制作了《毛委员来高滩》等红色歌曲,编排导演了大型情景剧《坚强的战斗堡垒》,通过灵动活泼的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走出纪念馆和陈列室,车轮沿着小路驶过,即便时值梅雨季节,也能够远远望见离创意民宿不远的稻田。高滩村产出的富硒大米远近闻名,2019年,高滩村(大米)还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蓬勃发展的红色培训和乡村旅游带来了更多的人流和客流。高滩村抓住商机,引进拥有专业种植技术和成熟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落户高滩,流转土地14000余亩,共同制定稻米种植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在做大做强红色培训的同时,采取“村企合作”的形式,将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和红色旅游经济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周边群众持续增收致富,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搭上了红色培训的“快车”。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高滩村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10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

  江西高滩村,这个土地革命时期总人口不足300人的小村子,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5位,红色的沃土滋养着这里也浸染着这里。高滩村是众多红色名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也是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动缩影。

【编辑:苑菁菁】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