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民众送别袁隆平:“种子精神”代代相传

2021
05-24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24日电 题:草原民众送别袁隆平:“种子精神”代代相传

  中新网记者 张玮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从23日开始,长沙超10万市民自发前往,雨中悼念斯人,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资料图。图为兴安盟盐碱地试验田的水稻成熟了。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资料图。图为兴安盟盐碱地试验田的水稻成熟了。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远在千里之外的草原民众亦追思着这位可爱的老人、草原的“福星”。

  24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一楼大厅内,当地民众自发前来寄托哀思。

  “当下正是兴安盟的‘插秧月’,这是袁老留给我们的种子和希望。”当地民众王冰冰将手中的菊花轻轻放在袁隆平院士的遗像前,泪水滴在花瓣上。

  袁隆平院士与草原人民深厚的情感缘起于3年前。为了发展和推广“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让草原人民端稳饭碗,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揭牌成立。

  记者依稀记得,得知袁隆平带着希望的种子来到草原,民众将揭牌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等着这位送“口粮”的老人。

资料图。图为袁隆平曾道出他的“草原稻米梦”。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资料图。图为袁隆平曾道出他的“草原稻米梦”。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引进‘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后,预计在3年内,耐盐碱水稻可实现含盐达千分之三左右的咸水灌溉,每亩水稻可增产100公斤,兴安盟每年可增产优质水稻1000万公斤以上。”这是袁隆平院士与千千万万草原儿女的约定。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田鹏几度哽咽,在追悼会现场追思道,袁老在草原上有个“稻米梦”:兴安盟的“耐盐碱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后,可向整个中国北方推广,甚至向同一纬度上、同一气候带上的国家推广。

  “如今,我们离实现梦想越来越近了。”田鹏像往常一样,向袁老认真地汇报着工作进展。

  在PH值为8.8-9.6、盐度含量在5‰-6‰的近1000亩兴安盟盐碱地试验田上,2019年耐盐碱水稻亩产达到508.8公斤,2020年亩产达533.95公斤,远远超过亩产300公斤的“及格线”。

  “您说的要让我们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这些都实现了,可是您却走了。”每年负责收割盐碱地试验田水稻的农民于更生深深地鞠躬,向袁老表示感谢和不舍。

  袁隆平给这些耐盐碱大米起名“袁蒙大米”,意味“圆梦”。

  2020年初,袁隆平在海南三亚正式推出“袁梦计划”,依然心系草原:“未来3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向全国推广到1亿亩。”

  2018年以来,袁隆平对草原稻米倾注了太多的关注和心血,亲自选派3名专家和2名专家助理常驻兴安盟,与兴安盟农研所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并相继建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实验基地。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官方数据显示,工作站建立至今,各基地面积累计达6000多亩,试验材料从3000余份增加到10000余份,预计2021年底还有4个水稻新品种可以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

  田鹏坚定地说:“我们是袁老洒在草原上的‘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继承他的梦想。”(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