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靠意志力还是药物?

2021
05-3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探访瑞金医院戒烟门诊

  戒烟,靠意志力还是药物?

  “别惹他,他连烟都能戒!”从网上的段子就可以看出戒烟有多难。很多“老烟枪”想戒烟,却屡试屡败。今天是世界无烟日,记者此前走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呼吸科戒烟门诊发现,上海控烟4年来,决心戒烟并成功的人其实不少。“为了健康,多大年龄戒烟都不晚。”戒烟门诊负责人周剑平博士说。

  戒烟难  

  他说“意志力”输了

  每周三下午,周剑平都会在门诊5楼的戒烟门诊等待他的“老朋友”们。今年是瑞金医院戒烟门诊开放的第12年,上海2017年宣布室内公共场所禁烟后,越来越多的烟民发现吸烟没那么方便了,主动前来寻医戒烟的人多了起来,戒烟门诊这几年每年接诊烟民800-1000人。

  退伍军人张先生是当天下午的第一个患者,他曾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戒烟成功。但好景不长,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他再次点起了烟,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比之前吸得还要多。再次打算戒烟时,他发现过程异常艰难,焦虑、注意力分散、失眠、全身无力、胸闷气短……这一次,他走进了戒烟门诊。

  周剑平告诉他,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依赖列入神经精神性疾病,属于成瘾性疾病之一。大多数烟草依赖者之所以难以戒断,是因为长期吸烟让人体对烟草中的尼古丁形成了生理心理双重依赖,很难单凭“毅力”与之对抗。

  周剑平先让张先生对着仪器吹口气,测定其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接着,又让他拿一个类似棒棒糖的棉签,蘸取唾液后测定尼古丁含量。详细沟通后,周剑平根据张先生的个人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戒烟计划。“并不是说开始戒烟,就一支烟也不能吸了。戒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服药是基础,同时调整烟量作好记录。2周后再来随访,根据个人戒烟进度调整方案,整个戒烟周期一般为4周-12周。”

  吃了药

  他说烟“食之无味”

  李先生是在大肚子妻子的陪同下走进诊室的。尽管第二天就要进医院待产,这位二孩妈妈还是陪丈夫来了。出乎意料的是,李先生并不是被妻子逼着来戒烟的,纯粹是出于健康考虑,因为不吸烟已成为大家认同的健康生活方式。

  李先生45岁,从事金融行业,最厉害的时候每天吸烟3包。在周剑平指导下戒烟一个月,体内的尼古丁含量已基本测不到。夫妻俩开心地与周医生聊天:“公司同事都眼巴巴看着我能不能成功,只要我成功,他们也要来。”

  李先生有着20多年的烟龄,从起床到工作、吃饭、应酬、休息,只要想吸,就自然而然掏出烟来。之前,他有过一次失败的戒烟经历,后来听朋友介绍找到周医生。“我以前不知道,原来戒烟是有方法的,不是靠硬扛的。”吃了一个疗程的药,他说再次吸烟时感觉熟悉的烟仿佛变了味,“食之无味,一支都吸不完”。

  尽管戒烟药物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口干、头晕等,但李先生认为,相比吸烟的危害,这都不算什么。停药后他尽量拒绝别人递过来的烟。“如果晚上要应酬,我会提前服用一片药。”在他看来,戒烟成功,50%取决于药物,50%取决于毅力。“万事开头难,药帮我开了一个头,剩下的靠自己。”李先生说。

  想戒烟

  关键看决心有多大

  一下午,戒烟门诊要接待20多个患者,新患者占三分之一。“关键是你戒烟的决心有多大。你不想戒,吃药也没用。”周剑平会为来就诊的患者预留足够的时间,了解患者戒烟意愿,介绍戒烟的整个过程。一旁还放着各种宣传小册子,方便患者自取。

  59岁的花先生,烟龄超40年。今年得了一次肺炎,差点以为是肺癌,阴差阳错,倒把烟给戒了。“朋友一查一个肺癌,没怎么享福就走了。我刚退休没多久,还要享受人生的!”花先生的话很有代表性。记者发现,很多人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比如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甚至肺癌,才想到与烟说再见。而真正来门诊主动戒烟的,大多是20多岁至40岁的年轻人。

  烟含有许多致癌物质,尽管已是共识,但还是经常受到烟民“质疑”:“不吸烟的女性肺癌发生率也很高,怎么解释?”周剑平说,长期吸烟的人得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要高许多倍,还会危害下一代。吸烟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心肌梗塞等。而“二手烟”的潜在危害就更大了。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