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防沉迷再升级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2021
06-0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游戏防沉迷再升级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5月23日,将游戏以“未成年人模式”登录后,杨林(化名)将手机递给了一旁等待已久的儿子,他不忘叮嘱:“时间到了就不准再玩了。”

  “现在玩的时间和充值的费用都比之前少了很多。”杨林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之前儿子每天做完作业后都会捧着手机玩游戏,“一开始担心他会沉迷其中。现在监督他用自己的身份登录后,游戏会在规定时间到达后断开,充值额度也有相应限制。确实放心了不少。”

  家长对孩子玩游戏是什么态度?近年来,不少家长对孩子玩游戏从反感逐渐转变为接受,但他们依然会对孩子玩游戏时间过长、游戏充值过多等感到担忧。“尽管国内多家游戏公司做出规定,但孩子还是能从中抓住漏洞。”一位家长无奈地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现在最期盼的就是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后,游戏厂商能出台更具体的监管措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新增了网络部分,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领域对未成年人在使用时间、权限和消费等功能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后,相信能从法律角度对未成年人在玩耍游戏方面做出严格规定,游戏公司也势必会加重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管控。”多位游戏业内人士表示。

  变化

  更严了!新规来临,游戏防沉迷升级

  “这是国家首次将网络部分列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势必将推动政策、厂商对于未成年人在玩耍游戏时做出更严格的规定。”5月24日,游戏行业观察者马静告诉记者。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表示国家将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同时还做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进行分类,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以及“不得在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多项规定。

  这背后,是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比例逐渐提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亿,占青少年网民的66.5%。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日趋低龄化,6至14岁是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时期。

  “最早的游戏防沉迷保护可以追溯到2005年。”马静告诉记者,当时国家推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厂商将游戏时间与游戏收益捆绑以达到防沉迷的目的。

  2011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的通知》,要求网游企业需要按照流程及时报送需验证的用户身份信息,并且要严格将经过实名验证被确认为“提供虚假身份信息”的用户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并正式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

  但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由于技术的局限,此次实名验证工作没有对移动游戏游戏时长、游戏消费等内容进行相应限制。

  “当时移动游戏相对较少,国内市场更倾向于端游。”多位游戏从业者告诉记者,“自然管控核心更聚焦于端游。”

  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内玩家游戏场景从端游向手游的转移,移动端游戏逐渐成为未成年人最习惯玩耍的品类。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要求所有的游戏网游用户需要进行实名注册,针对实名注册为未成年人的账号,将进行游戏时长、游戏消费以及宵禁的限制。

  “这是国家首次对未成年人玩耍移动端游戏做出要求和具体的规定。”马静说,“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在游戏里消费,8-16岁的未成年人每月最高消费额为200块钱,16-18岁最高每个月的消费额度是400块钱。同时要求每天的22点到第二天8点无法进行游戏。”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此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除了做出类似规定外,更要求所有游戏厂商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这意味着对于未成年人游戏的监管越发严格细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也逐步进入深水区。

  此外,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还多次提及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如第七十一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第十七条,规定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行为。

  背后

  如何防沉迷:游戏厂商和玩家“斗智斗勇”?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