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机械刷题、关注社会……高考语文试卷释放这些改革信号

2021
06-08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释放哪些改革信号

  不机械刷题 要关注社会

  6月7日,1000多万名考生走入考场,2021年高考拉开帷幕。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今年的高考命题坚持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了关键能力考查,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引导学校和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说。  

  命题直面现实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立德树人贯穿了所有试题,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说,无论是阅读题还是写作题,阅读题中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都紧扣住时代主题,比如试题中涉及的“新疆棉”、网络空间等问题;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多份试题都让学生结合建党100周年作答,强调了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介绍,党史入题是本次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特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语文命题紧扣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如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北京卷的作文题《论生逢其时》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介绍,党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的就是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试题不求艰深奇特 引导考生不再机械刷题

  “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能看出,试题不求艰深奇特,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王宁说,语文课如果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就走到了纯知识学习的路上,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特别突出语境的作用,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自觉思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举例介绍,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

  王宁特别提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试题不会照搬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如何衔接,应该引起中学老师的注意和思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命题进一步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融会贯通地运用,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教材;进一步加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考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优化试卷结构、丰富呈现方式、改变设问角度,创新考查方式方法,引导中学教与学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一线教师与考试中心专家有相同的感受,“今年的试题体现了‘三反’:‘反套路’‘反刷题’和‘反死记硬背’。”高中语文学科专家、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师浮利古说,不少有经验的老师给学生总结大量做题套路,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确实不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正途。今年的很多题目是学校教师或校外培训机构再怎么刷题也很难刷到的,而且学生如果仅是死记硬背那些文学常识或者知识,没有读懂文本的话,有些题目也是很难作答的。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