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专家详解高考出题思路】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2021年高考作文题共有8道,分别来自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上海、浙江、天津自主命制4道。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我们邀请各地特级教师等专家,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管然荣(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沈国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汪锋:在内卷和“躺平”的喧嚣之下,“可为与有为”的主题别有一番意味。这是一道传统的材料作文,对读者和文体没有限制,而且这些材料也是考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件、歌曲、作品、烈士、榜样。这两年在语文教学中开始流行“大概念”,譬如:青春、责任、家国情怀等等。“大概念”教学能否落到实处,高考作文是一个巨大的试金石。
如果用平时练就的本领来扣住“可为”“有为”的关键,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打动阅卷者,自然可以赢得高分。但毫无疑问,今年的阅卷者必须下大力气甄别宿构与套作,区分真思想与伪命题。“可为”之“可”落在何处?“有为”之“有”是相对于何者之“无”?“可为”与“有为”有什么关联?如何通过逻辑或者鲜活的实证来阐明?这些都是考生要认真思虑的。
全国乙卷:对理想的追求
管然荣:全国乙卷作文题命题肌理清晰,定位明确,以引言的方式从目标、意义、价值、基础、方法、路径等方面简明而又系统地揭示了“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思考角度,及其知与行的关系,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内涵相当丰富,堪称精湛的人生格言。
该题融合三类“言说”情境,完成典型任务,思维含量高。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该题让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三类情境更为融合。这得益于“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选择,考生能够在三个情境方面都具有极大发挥空间,驱动了考生在这些方面深层次思考。
全国新高考I卷:体育之效
汪锋:“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觉醒”总是从认识自身开始,先是物理和生理的,然后延及精神。考生阅读毛泽东的这一段具有辩证意味的材料时,思考当然不能仅仅限于体育。不过,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完全离开体育。材料作文的核心要求是“结合”,如果连材料的基本都不谈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
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在于“启示”,如果没有从体育发展生发出来的思想提升,则难以取得高分,不能脱颖而出。因此,考生如果懂得结合自身体验,并将之置于更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作文的亮点并不难找。
全国新高考Ⅱ卷:描红“人”字
褚树荣:读漫画写作文,首先要整体把握漫画内容和寓意。漫画共有4幅图,是对两个问题的回答:一是人的成长过程要注意什么?那就是“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这既是书法之道,又是为人之道。二是人是如何成长的?人的成长犹如书法的历练,也是需要“描红”的:好的标榜、范式、规矩,指引着我们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向好的榜样学习、模仿,不逾规矩。只抓住前三幅画面去写,也可以成文,甚至可以得高分,但严格来说,不算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其次是“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根据这条提示,考生应该有三类作文可写:一是写文艺短评,譬如说鉴赏评价漫画的表现之妙:把为人之道和书法之道巧妙地结合起来。二是写通常的论述文,即开头的引申观点,借题发挥。三是描述一个故事,表现内敛、中正、规矩而有实力的人生。
北京卷:“论生逢其时”或“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管然荣:“论生逢其时”题目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当代青年从自身出发,聚焦当下特定时代,引导青年学子思考个人在特定时代下应当如何走好人生路。该题兼顾新旧高考,平稳过渡衔接。命题形式与其近几年议论文“材料+命题”保持一致。在命题意旨上,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注重培植家国情怀,注重将个人与时代、社会、家国联系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