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粽”里寻芳“银发”靓 “云上带货”远近香

2021
06-08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社成都6月8日电 题:“粽”里寻芳“银发”靓 “云上带货”远近香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三张擂台一字排开,小桌上糯米、箬叶堆积如山,锣鼓声中,多位身贴号牌的包粽达人轮流上台大炫绝活……8日上午,一场特殊的包粽大赛在成都市马鞍东路举行。“我以为自己半分钟包一个粽子的手法够娴熟了,没想到民间还有高手。”看着一位选手在2分钟比赛时间内包好8个大粽子,69岁的参赛选手余素明颇为感慨。

  马鞍东路每逢端午便热闹的传统由来已久,因为这里有一个当地人更熟知的称呼——“粽子一条街”。今天是马鞍东路首次举办包粽大赛,参赛选手多为余素明这样的退休婆婆。偶有男士试图在擂台一展身手,但大多因手忙脚乱而匆忙下台。  

  这片由“半边天”撑起的“粽子江湖”,各类粽子铺一眼望不到头,而随着她们成为“银发族”,马鞍东路当下就自然主打起“太婆”“婆婆”招牌,每块店招都藏着一段独家粽香回忆。

  作为“粽子一条街”的“开街太婆”,82岁的杨国珍并未下场参战,而是在自家粽子铺指导孙女包制四川传统“尖尖粽”。她向记者描述道,上世纪八十年代,4位退休女工在此支起粽子摊,补贴家用,后来越来越多的退休、待岗、下岗女工加入其中。近年来,小街从不足百米延长至上千米的同时,各色粽子也借助互联网千里飘香。

  麻辣火锅粽、养生八宝粽、藤椒鲜肉粽、台式卤肉粽、板栗蛋黄粽、红豆蜜枣粽……漫步“粽子一条街”,琳琅粽子迷人眼,婆婆们巧手之下,不仅网络咸甜粽子之争在此达成“世纪大和解”,传统旧滋味与新式潮流亦相融共生。

  在一块“炫酷源于挑战味蕾”的醒目广告旁,身着传统旗袍的店主杨代秀正为顾客打包新鲜出炉的冬阴功粽、罗勒粽、照烧粽。“如今实地来街上买粽子的大多数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我们都在想办法,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年过六旬的杨代秀笑言,自己从去年便开始瞄准年轻人研发新品种粽子,没想到不少老客户也愿意尝鲜。

  虽然小街人气较之往年有稍许下滑,但随着网络、冷链、快递物流业发展,多家粽子铺的忙碌更胜往昔。今年端午节前,“马婆婆粽子铺”三代人齐上阵,96岁的马婆婆坐镇店门,儿子女儿包粽、煮粽、打包,“粽三代”们则负责“云上带货”。

  “越临近端午节,越是忙碌,三班倒是常事,煮粽子的火就没有熄过。”马婆婆的大女儿马勇正准备将一位母亲寄给韩国留学女儿的粽子抽真空装箱,这时手机提示音响起,内蒙古的订单又来了。

  “粽子一条街”通常从端午节前20天左右开街,端午节后再重归平静。74岁的肖幼浪自退休后,已连续13年每年端午节前来“粽子一条街”的党员服务队担任志愿者。身着醒目红色背心的她爽朗笑道,最初服务队的工作主要是监督商家卫生、收集消费者建议、投诉,近年来常有摄影爱好者、短视频创作者和直播达人来此创作,服务队还增加了为他们提供咨询的工作。

  一家主打鸡汤鲜肉粽的粽子铺里,数名大学生正围在清洗粽叶的婆婆旁拍摄、采访。“《节目主持实践课》老师布置了访谈节目的作业,刚好端午节快到了,我们想通过这条小街展现中国传统民俗。”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大二女生杨妙说,虽然团队做了三天功课才来到这里,但是小街的发展还是让他们惊讶。“没想到这里不仅粽子远销多地,粽子原材料也来自于五湖四海,感觉特别有意思。”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