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6月11日电 (杨静)“只有公众正确认识核科学,核科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6月11日,中国核辐射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常学奇在第六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启动现场表示,开展核科普工作,提升公众对核能发展的认知与信任,对于核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大赛计划寻找“核+X”大赛示范人物,由高校教师推荐往届参赛优秀学生,讲述其与大赛的不解之缘。 主办方提供
中国核辐射防护学会秘书处主任张勇介绍,第六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将持续到2021年12月,大赛设一等奖2组、二等奖5组、三等奖43组。此外,今年大赛计划寻找“核+X”大赛示范人物,由高校教师推荐往届参赛优秀学生,讲述其与大赛的不解之缘,寄语参赛学生,传承大赛科普精神。
“在总结以前大赛经验基础上,今年大赛作品内容与创作形式上不做限定,鼓励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同时,要求作品数据引用规范,学生需对引用数据进行来源说明。”张勇说,此前比赛中核电、核医学与放射医学、核技术应用三类作品占比较大,希望参赛学生在选题上有所创新,以科学实验方式,讲解核科学知识。
高校代表现场交流探讨。 主办方提供
2016年,第一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启动,5年间,活动从各大高校共征集作品1260余件,经专家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共84件,优秀奖作品200余件。
2017年,在第二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启动会上,全国高校核与辐射科普联盟成立并发布联盟倡议,来自清华、北大等多家高校签署战略联盟协议书。通过这一平台,高校将开展核与辐射科普宣传、理性对话、公众开放等活动,发挥高校学生社会引领作用,开展公众沟通,在公众中树立对核能发展的正确认识,让核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
核能作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大赛注重创新与实效。”常学奇说:“大赛为高校青年搭建发挥才智、锻炼自我的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实现价值的载体,对推动核科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启动会现场,第二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指导教师、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李飞就如何制作一个好科普作品提出建议,他认为,好作品应以学生为核心,以作品为核心。“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前行。”
清华大学作为核学科的人才培养单位之一,对此类活动很看重。“希望大赛能帮助中学生及家长了解这一学科方向,促进学科招生与学科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张智建议将大赛成果通过多渠道推出去,真正发挥其科普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