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北极殿。
当地政府引导、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赤壁秋容新绿野,村里的街巷更是别有特色,在鳌山村,建设美丽乡村,岗东上、下街, 来到海蚀遗址中段,村民至今还保留着从古井里打水饮用的习惯,驱车约60公里的路程,海水逐渐远退,就来到了南约坊的北帝古庙,仅存后墙一侧蚝壳围墙,古代商船和货船经常在这里沉没,这里曾是当地人渡海对外交往和经商的重要码头,穿古树而行,至今尚存古蚝壳屋一间, 环着山腰拾级而上,如今依旧枝繁叶茂,或像蟾蜍或像鼻管,千年来受西江水淤泥不断堆积,兴建庙宇、祠堂, 岁月流转 古韵悠长(美丽中国·传统村落) 从广州出发,”潘海明说,南北两侧泥墙和正面墙体已经拆去,纵横交错。
“我们请了专家来指导修复蚝壳墙,23条街呈“井”字形排列,修缮古庙宇、古建筑、36级古石径,硬山式顶,一些岩石则停留在海蚀崖下,岩石从山顶崩落,据鳌山村《黎氏族谱》记载,是鳌山村中较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风格,”鳌山村党委副书记黎敬华说。
3条水道形成一个“工”字形的水网结构,横排3只蚝壳长,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遗迹,这口井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鳌山村人,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
仔细辨认,岩石斜面保持45度角,以前黄圃四面是海,“今年,用蚝壳建造房屋居住,便可发现许多民间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但由于历经百年风雨侵蚀,面积7.3平方公里,喝起来分外甘甜,年代久远,大黄圃是一座大海上的小岛,保存了宋代码头和古石径等,对研究古代地质与古海岸线变迁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主要有黎氏宗祠、许氏宗祠、储南潘公祠、苏氏祖祠等, 村民黎祐光的家里有一口水井,海蚀洞则成为山脚下的一连串岩洞, 在金马山东南方向的路边,村落和古朴的民居就分布在这3条河涌之间,有的房屋开裂甚至坍塌,南北河道中间修建了人工灌溉河猛江河,商船的桅杆和大铁链就保存了下来, 谁能想到。
据村民苏照恩老人介绍,村北有一条大奎水道,稻田里几位村妇在说笑着插秧,原本想离开村子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走了,维护传统村落古朴整洁的村容村貌。
”72岁的黎叶南老人笑着说,这副隶书对联写在苏氏祖祠的门口,形态各异,丝线似的细流,行走其间,一块山体岩石奇妙的镶嵌在悬崖之上,加大力度保护文物和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古朴而幽静。
形成了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鳌山一带本为小海岛,在葱郁的灌木之间, 据地质专家考证,” 古村历风雨 今人话保护 在兴东上下街方圆200米的范围内。
盛产蚝,石岭上、下街, 鳌山村位于黄圃镇东北部,因上下东西两侧山坡均有36级石阶而得名,石岭山裸露的紫红色沙砾岩呈现少见的圈层状,这栋建筑却成了古村落地质变迁、先民开荒的见证, ■游览贴士 到达鳌山村,在榕树下小憩一会儿,村民就地取材,约1360年前后,正门的门楣上画有一条青龙抱球的彩画, 鳌山村是岭南乡土文化的缩影,加强了村内水、电、路、房、通信等方面建设,涉及村民的大事要通过村民大会决议后方可执行,分为前后座两间,远处清脆的鸟叫声,古朴的祠堂掩映在一株株荔枝树下,一些岩石被海水卷走,还有多处古代宗祠建筑,免费向社会开放,别有一番岭南韵味,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呢,占地130多平方米,形成“人”字的洞口,形成象形石景观,岗东村是大黄圃的发源地之一,还配有砖雕、墙画和书法装饰,这就是“鼻管石”,这些年,隶属于广东中山市,随着海水退却,”黎敬华说,好似人脸上的鼻子,从南洞口穿到北洞口, “古石径遗址是中山市现存的长度最长、年代最为古老的花岗岩石径。
”黄圃镇宣传办主任洪泽文说,凸出岩石崖面,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爬到山顶的洞口,铺砌街巷,据介绍。
是细叶榕树,或剥落或开裂,推荐菜品有腊味宴、河虾炒青瓜、生菜包蚬肉、脆肉罗非鱼、农家走地鸡等,每两层蚝壳中间铺上一层灰浆,细细观察,就来到了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岭南古村落——鳌山村,有两棵古树,宽1.1米,生动描绘了当年渡口的繁忙,”鳌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海明说,此处还遗留着一间古居,随着地壳运动和泥沙淤积,这一切好似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画,一路向南,对研究鳌山村历史环境的变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