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12日电(记者何问、郎兵兵)什么样的生活被称作“世外桃源”?58岁的张建军和55岁的陈万英在中国西北的茫茫戈壁上找到了答案。
张建军和陈万英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家在甘肃省敦煌市9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从空中俯瞰,夫妻俩的家建在一座黄土夯筑的长方形古城南面,是附近戈壁中唯一一座“现代建筑”。
这座名为大方盘城的古城遗址和一段长约2公里的长城是张建军和陈万英负责守护的重要文化遗产。作为基层文保员,夫妻俩就像2000多年前的戍边战士一样,在这里“安营扎寨”。
大方盘城为汉代储备粮秣的仓库,是玉门关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门关遗址是西汉时期设立在河西走廊西端的一处重要关隘遗存,包括2座城堡、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反映了汉代屯田戍边、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信息。
“待在这里要学会享受孤独。”张建军说。
2012年以前,张建军和陈万英还是敦煌市漳县村的农民,收成不好时,一年连500元都挣不到。那时,玉门关正在申遗,正需要招聘文保员,这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转机。
经过面试、审核、培训后,张建军和陈万英带上换洗衣服和锅碗瓢盆来到大方盘城。刚来,他们就傻眼了:茫茫戈壁望不到头,一口12平方米的窑洞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四周风声呼呼。
“没水没电没信号,像与世隔绝一样,只想跑。”陈万英说。
工作也没想象中简单。张建军回忆:“那时候没设备,我俩就一人站一边,来回跑着看,张嘴喊。一天下来,衣服都湿透了,嗓子也哑了。风大的时候,遮阳伞三天就被吹坏了。”
文物部门的干部上门劝了几次,夫妻俩才把心定下来。“我们那时候走了,这里可就真没人了。”张建军说。
决心留下来后,张建军和陈万英遇到了更大的难题。没想到白天防游客破坏,晚上还有“突然袭击”。
一天半夜三点,张建军听到狗吠,他立刻带上手电筒出门查看,竟有几只高大的野牛在古城上踩蹭。于是一场“追赶战”就此展开。张建军赶着牛向前跑,牛转着圈往回跑,来来回回,人和牛跑到了天放亮。
直到2018年,文物部门在保护范围内装上了围栏,张建军和陈万英才睡上了安稳觉。与此同时他们慢慢找到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节奏。
新盖的板房内,灰色的地砖把墙衬得格外洁净,卧室、监控室、厕所、储存室一应俱全。陈万英在屋后开拓出一片小小的菜地,种上了茄子、辣椒、西红柿;张建军在房前屋后种上了杏树、桃树。
简单的家变成了戈壁中的小岛。耕耘在装点着绿意的园子里,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张建军介绍,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游客破坏文物的行为现在极少发生,他坐在监控室就能把大方盘城的情况一览无余;睡前,他们习惯带着狗在古城和长城边散步、看日落;2020年专门架设的信号塔拉近了他们和孩子的距离。
“国家文物保护的力度加大,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多保障和改善。我们要把文化遗产好好地交给下一代人。”张建军说。
“春风不度玉门关”,文化遗产却在代代守护。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石明秀介绍,基层文保员就像文物保护的“末梢神经”,有他们扎根在文物周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有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