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让乡愁成为乡村振兴连心桥

2021
06-15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诗画田园里,梦里是老家”,湖北秭归长春村正向世界展示着其遗世而独立的桃源风光,从无人问津的抛荒地到层次错落的高产良田,背后是土地经营模式的创新成果,是规模耕种的科学方式,是入股分红的政策红利。究其根源,是一代代 人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是劳动人民对家乡对土地的至深眷念,是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信念。  

  乡愁是什么?是儿时对故乡一土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的记忆,是对亲人挚友的无尽思念,是重踏故土心中翻涌不止的热血与温暖,是牵绊人一生无法舍弃的情节与执念。乡愁化作一份动力,化作一种情怀,让无数人重归故里,在热爱的土地上抒发豪情壮志,展现时代担当。钱学森放下利与名,毅然回国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导弹、航天事业,终获“两弹一星”;袁隆平以稻济世,书写了一个物阜民丰的崭新时代,留下了“禾下乘凉梦”的热忱与美好;黄文秀奔赴脱贫的战场,化作最醒目的黄花,用生命诠释最初的箴言:“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这一特殊的情愫,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两弹一星、国士无双、时代楷模的身上,更是升华、凝结成为了家国情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国之大者,勇催着时代奋进,展望着瞩目未来。

  乡愁里装着风土人情,是中国乡村的灵魂,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乡愁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长期以来面临着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而乡愁将提供精神上的源动力,推动乡村成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资源宝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乡愁记忆将不断发挥纽带作用,将乡村故土与在外游子、乡贤能人紧密的维系在一处,唤醒无数人的故乡情怀,激发回乡干事创业的激情,永葆建设家乡的赤子热诚。

  同时乡愁不断彰显着中国乡土灿烂纷繁的传统文化,在城市里,快起来是轻轨地铁、速食快餐,都市文化既带来了时代的新进性与便利性,千篇一律的快捷工作和生活让人们在繁忙中迷失自我,渐忘初心。而在乡村中,慢下来是一米一栗、绿水青山,乡村文化带来了返璞归真的淳朴性与多样性,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在流连中驻足长思、守正初心。走过大江南北,乡愁已然成为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旅名片,不断丰富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与形势,无数游客怀揣着对老家的向往、对故乡的依恋,在乡村中不断接受着精神洗礼,不断汲取着精神养分,感受着乡土文化的冲击。

  曾经,每个农村学子都曾怀揣着跳出农门的希望,那是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执着,是对改变命运的期盼与愿景。然而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学成归来、功成名就之际选择回归家乡。因为乡村是大展作为、有力可为的一方沃土,是实现个人愿景与理想信念的资源绿洲,是磨砺人心、砥砺成长的奋斗之地。乡愁记忆将不断在乡村振兴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记忆的向往,而乡村振兴也在乡愁记忆的供养与灌给下不断走向深入,描绘出一幅幅小桥流水、山清水秀的乡村瑞景。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